央视热播剧《大秦帝国》原著,十几年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小说,让当代中国人为之振奋并受益的战国版“大国崛起”。全书共分《黑色裂变》《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六部十七册,外加一册《大秦帝国进阶指南》,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彻底变革、崇尚法制、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伟大的帝国革命,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这部鸿篇巨著还原了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悲壮历程。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前三部已改编为电视剧,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由侯勇、王志飞、卢勇、吕中、高圆圆主演,被誉为国产神剧;第二部《大秦帝国之纵横》由宁静、富大龙、傅淼、喻恩泰主演,,第三部《大秦帝国之崛起》由宁静、张博、李立群主演,同样拥有超高口碑。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我一直认为,秦是强于汉胜于唐的,我们中华民族大一统的渊源从秦而来,民族复兴,非汉,非唐,而是秦,我喜欢这个朝代胜于其他,喜欢这个国家胜于其他,不仅仅因为我的祖先是秦人,我是秦人,而是中华民族的根在秦,魂在秦!
我们了解的大秦帝国,太多的是像东周游列国中那样带有偏见性的苛政,我们所认识的秦王嬴政,是一个没有人情性情暴虐的工作狂般的君王,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不应该只是一座兵马俑,不应该只是震撼于骊山秦陵的气势和威严,我们要认识自己从哪里来,就应该认识秦朝,认识那段200年而非15年的励精图治发奋图强的秦国,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秦帝国应该是一面镜子!
今天,许多人在西方文明面前底气不足时,当我们的民族文明被各种因素稀释搅和得乱七八糟时,我们淡忘了大秦帝国,淡忘了那个伟大的时代,淡忘了向伟大的原生文明寻
求“凤凰涅槃”的再生动力。
与西方原生文明相比,以秦帝国为最高峰的中国原生文明更加灿烂,更加伟大。
到今天,陕西省的简称依然是陕或秦,不
仅仅因为这里曾经是一个帝国的首都,更因为那个庞大帝国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一直改变着中国,改变着每一个中国人去寻根,去认识我们华夏文明的根!
我是中国人,我也是秦人!
中国的根在这,未来的复兴也在这!
「大秦帝国(套装版)」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万里长城今犹在
这是一本讲述自秦孝公起,至秦灭亡的秦国/秦朝史,对同时期的战国史也多有涉猎,可称巨作。
套装版包含了《大秦帝国》的六册以及后面晋级手册的内容。内容详细。
当我们看历史小说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个疑问,是真是假?关于《大秦帝国》也一样,他讲的是历史,但是这还是小说。通篇看下来,在大事记上,几乎都是符合现有的史料记载。有些地方进行了艺术创作,比如战国四公子的年代,比如一些时间上存在冲突。比如扶苏公子和陈胜刘邦等人的相识。个人认为,无伤大雅,如果干巴巴的历史读起来,还是有点伤脑筋的。
有些情节,则是我们很难探究的。例如白起长平之战后,杀降卒,到底杀了多少人呢?现在也常有专家提出不同意见,我看过一个专家写的是按当时赵国的动员能力和运输能力,是很难支撑四十万大军的。作者采用的也是比较普遍的观点。而白起杀降是他生性好杀,还是迫不得已,是秦王暗示或者明示,还是他自作主张。各家有各家的解读,难以统一,也无需统一。
至于人物的塑造上,是很成功的。根据现存不多的史料,去尽力还原一个个历史人物,可称功力深厚。虽然也有些不大好探究的,例如商鞅是如小说中所写的慷慨赴死,以成全秦王得以打击保守势力维持变法,还是商鞅走投无路后,不得不死。这点可能不是那么至关重要,可以看到的是,商鞅变法成功了,秦王保存并发展了他的成果,秦国也从此走上强大之路,当然,商鞅也被车裂了。
纵有瑕疵,亦是巨作。
再说说大秦。秦之于中华,贡献很大。后世常有多次所谓力挽狂澜,保卫华夏文明。而如果没有秦统一战国,并开创“一天下“。随后汉朝继承并光大这一体制。可能,我只是说可能,我现在和老秦人,都未必是一国家的人。
我读《大秦帝国》之前,对秦国和秦朝的认识,是碎片的。就是大事记知道,例如商鞅变法,长平之战,平定六国之战。对历史人物也有所了解,商鞅,司马错,张仪,白起,王翦等等。但是怎么穿起来,就不是那么清楚。所以,读完这本书,会有一个比较全面而立体的认识。
其实看这本书,看到后来是有点不想看了。眼看他起高楼,还要眼看他楼塌了。尤其是看到扶苏自尽蒙恬死后,不由得叹息。多次想过,如果扶苏能顺利继承大统,历史会怎样呢,传万世是不可能了,传十几个皇帝,建国三百年,可能吗?类似的遐想有过很多次,例如想过明崇祯帝如果迁都(应该说移驾)南京,明朝能不能偏安一隅划江而治呢?很难说,也不知道。
在作者的祭秦论中,把秦帝国突然灭亡的原因,归结为两个要点:突发政变导致的中央政权突然变形;战国传统所形成的巨大社会惯性,导致整个社会迅速全面动荡。
我更倾向于是秦朝的步子迈太大迈太快。秦始皇出手,都是大场面大工程。作者也提出了很多偶然性原因,例如秦始皇早逝以及没有及时确定继承人,李斯和赵高的野心膨胀等等。但是也有点是有必然性的,老秦人的人口不够了。而六国民众的认同感,不是十几年就能建立起来的。
秦朝灭亡久已。但是中央集权、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等,西汉王朝继承了。所谓“汉承秦制“。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使用着许多秦帝国留下的宝贵遗产。项羽冬天里的一把火,两千多年来的江河改道,战火烽烟,秦帝国留下的实体,已经不多了。虽说万里长城今犹在,其实当年秦始皇修的基本是不在了。
许个愿望,有生之年,去成都看看都江堰,这是当年秦国李冰父子留下的。
2018年1月7日
于福建泉州
2018年读的第5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