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年的壮丽生涯已成为飘逝的梦幻,太阳死了。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地球航出了冥王星轨道,航出了太阳系,在寒冷广漠的外太空继续着它孤独的航程。地球在航行2400年后到达比邻星,再过100年时间,它将泊入这颗恒星的轨道,成为它的一颗卫星。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2500字 第(1)篇
《女超人的归路》
说真,《惊奇队长》倒没有给我特别的震撼和意外,或许是早就预知故事的结局,这也不能怪制片方,过早的把漫威的终极结局提前剧透了,实在是这个藏不住隐私的时代,任何一个细节的暴露都可能弄得人尽皆知。
《复联三》让漫威的英雄们遭遇灭顶之灾,战力至少减半,钢铁侠被困在浩瀚无际的3维时空,星爵远去了,蜘蛛侠化为一道尘埃,黑豹瞬间不见了踪影,看样子,故事中的所有生命都将成为灭霸弹指一挥间的玩偶了,看不到未来和光明,似乎也没有更有力的后备力量来救场,和灭霸最后的较量只剩时间问题了,那将是一场悲惨壮烈的大决战,用生命捍卫的复仇者英雄们最后的尊严。
好莱坞科幻片的元素大体不差,绚丽惹眼的色调,宽宏庞大的幕布背景,浩瀚无际的星空,造型奇异科技范儿十足的太空飞船,勾出一道有别于地球的奇幻风光,在那片宇宙时空里,活跃着的,是一群银河系有趣而丰富的生命,是一个个热爱宇宙家园的小王国,更是科技力量爆棚的实验基地,当然,这一切应当是已故的漫威老爷子用幽默诙谐的想象力创造出的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有趣的故事,恢弘庞大的战争机器才得以交替上演。
而这一次,惊奇队长卡罗尔的出场,竟然觉得故事的格调不像漫威一贯的风格了,开场不久就展现出了一身经验十足的本事,铁臂抡起来宛如天助神力,这还让反派打个毛线?只不过,在漫威的大多数片子中,漫威老爷子一贯融入的哲学理念就是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就算你是是英雄技能超群,就算你万夫莫敌,可以横扫天下无敌手,但仍需心存畏惧,对生命存有最后的爱怜,你看那些个英雄们,个个身怀绝技,一个人可以抵挡一支军队,甚至可以撼动整个战争机器,但它们仍然选择和人类共生共存,因为他们本质上也是生命,也需要在生命的群居中找到生存的意义。
而我看《惊奇队长》最大的感悟,莫过于在电影的背后,通过女队长在残留的记忆片段中,真正找到自我归路后的那一刻,如负释重,飞出一道闪电,尽情遨游时的自由与轻快。
自由这个词,在众多的西方影视中,是一个上升到名族文明和文化的词语,对此我们应该毫不陌生,这样的文化理念自打上了荧幕就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渴望大一贯是电影的主题,这在漫威英雄们发展史上也不例外。但自由毕竟是一种情怀,一种形而上的精神状态,当自由得到了满足和释放,还有更多的元素需要开发,需要补缺,从这点讲,单靠卖情怀的时代已经无法深度刺激消费者的神经了。你看变形金刚5场面够壮观吧,那特效足可以称得上豪华中的顶配了,但据说票房依旧未达到预期的水平。人们对于电影的期待正在发生着一种微妙的心理变化,与其说是审美的突变,不如说是时代变化太快,众多的变化还未来得及适应就要成为过去,迷茫、焦虑、虚浮甚至恐惧弥漫在这个时代众多青年一代人身上。反映到对影视剧的认同上,无非就是需要在屏幕上寻找某种与个人当下情绪上的连接点。
然而,回归到现实,自由应该是生活最低的标准了,所以单凭自由已经无法成为人们对于一部电影口碑皆传的元素了,在我来看,从惊奇队长成长的历程上,或许是另一种迎合了当下众多打拼在外的年轻人们对于生活意义的共鸣感,那就是身份的认同。
一个人的身份有多重要吗?这里的身份不是我们熟知的身份证上对应你个人的唯一标识号码,说的抽象点叫被人们感知到的存在的标签,譬如说,马云叔叔是阿里的老板,是中国的首富,是创业教父,这是马云的身份,而我们的标签,更多是来至于你的名字和与你生活工作发生直接联系后被人们感知到的一种存在。
身份的解释到此为止,但身份中更重要的信息,那些关乎你生活中感到快乐,幸福的感觉,却源自你扩展的身份,譬如在家里,你是父母的孩子,你是孩子的爸妈,你是伴侣的妻子或丈夫,在生活中,你是朋友的朋友,工作中,你是团队的设计师,你是小组的领头人,那些不同身份之间的切换,构成了我们生活的全部角色和身份,相比身份证中的那串数字,这些身份才更让我们感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试想你是爸妈的孩子,孤独无依时,总可以通过一个电话听到他们的声音,感受到家的温馨和力量,同时你又是孩子的父亲,在你第百次想要放弃的时候,想到了孩子,想到了他们可爱稚嫩的小脸,肩上承载的不是你一个人,还有那个小小的含苞待放的世界,哪里还有放弃的理由……
有牵挂的人生是美好的,有故事的回忆是完美的,有期盼的希望才是值得付出的。在职场上我们不断修炼自我,在同社会分工的配合中提升自我的价值,放大自身的格局,在和朋友相处和帮扶中共进共勉,调整奋斗的方向,在和家人的交融与牵挂中,将责任、亲情与爱完美的结合,成为不断催化自我进化的动力,这一切,是我们走过的路,也是未来的某一天,当我们回忆往事时,依旧可以骄傲的回头再次踏上回去的路。
惊奇队长终于从记忆的碎片中激活了最强大的力量,那些power,有她的爱人,她的亲人,她的朋友,她走过的路,她编制的故事,她摔倒过的地方,但她终于爬起来,找到了来时的路,成为了那个梦想中的女超人,相比自由,这一切来得更有意义吧!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2500字 第(2)篇
最近《流浪地球》火的一塌糊涂,我先看了刘慈欣的同名短篇小说,昨晚又看了电影。不得不说,这样的想象力,太令人震撼了。
综合小说和电影的情节,且听我说一下故事梗概——
科学家们观测到太阳的变化,通过精确计算,发现太阳会发生一次叫氦闪的剧烈爆炸,那时候地球会被汽化。
为了拯救人类,必须移民距离地球4.3光年的半人马座比邻星,移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飞船,一种是想办法把地球推过去,成为半人马座比邻星的行星(小说中说是成为“卫星”,我觉得成为“行星”更科学,因为半人马座比邻星是恒星,围绕着恒星的应该是行星)。
最终“地球派”战胜了“飞船派”,“流浪地球”计划开始实施。这个计划分5步,将要延续2500年、100代人:
第一步是刹车时代,用地球发动机让地球停转,这一计划用了42年;
第二步是逃逸时代,使地球飞出太阳系,大概用了五六十年;
第三步是流浪时代Ⅰ(加速),地球在外太空加速,飞往比邻星,要用1800年;
第四步是流浪时代Ⅱ(减速),在中途使地球重新自转,开始减速,需要500年;
第五步是新太阳时代,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需要100年。
小说的主人公出生于地球刹车的时候,小说主要讲述了刹车时代、逃逸时代和流浪时代早期的故事,后面的2000多年只能一带而过。我感觉这是一个写小说的技巧,如果把2500年都展示出来,那要换好多次主人公,不现实也划不来。
电影虽然是根据小说改编的,但其实只是以小说为背景,选取逃逸时代的一个节点(就是地球经过木星的时候)来展开故事。其实在小说中,关于地球经过木星这一段很简略,也没有太大的惊险。这也是这部电影高明的地方,必须集中矛盾,在2500年的历程中选择一个节点来展开,同时也为第二部留下余地。
除了情节,我认为小说和电影还有一个最大的差别,那就是——在“流浪地球”的年代,人的感情是会变得冷漠,还是和现在一样热烈?
在小说中,死亡的威胁和逃生的欲望压倒了一切,人们不再关注爱情、友情、亲情,出轨这类事大家也不以为意。学校也不再开设艺术、哲学课程……
而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亲情、友情的力量(有没有爱情我倒是忘了),团结的力量。课堂上还会学习朱自清的《春》。虽然生存的环境天翻地覆了,那种人类的感情和精神还是一如既往。
小说中的世界,是一个科技主宰一切,感情冷漠、文艺荒芜的冷冰冰的世界;而电影中的世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感情上和今天毫无区别的世界。
我能理解这种变化,在拍电影的时候,为了让情节更丰富、或者照顾票房等因素,需要煽情,需要有感情的烘托,因为毕竟电影是给现在的人看的,需要表达现在人的感情。
这么说来,是不是小说中的世界,才是“流浪地球”时代的更加真实的世界呢?我想可能至少大刘是这样认为的。在死亡的威胁之下,活下去成了第一目标,在那种极端的情况下,人可能就不是人了。或者说身体和智力上还是人,而感情上就不是人了。或者说感情上也还是人,只不过不是那么感情热烈的人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大刘认为那时候会感情冷漠,讲的也不一定对,毕竟这都是想象中的情形。
“流浪地球”是想象出来的,但极端情况总是有的。在极端的情况下,人到底还是不是人呢?
我真的不愿意活在一个冷冰冰的世界里,没有了感情,没有了文艺,没有了丰富多彩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