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不老,我们不散》读后感1300字
家若有一张脸,那理应是厨房的表情。
饭菜飘香的厨房胜于一切装潢。
看电影《桃姐》的时候,我特别喜欢看桃姐做饭,先是去市场买菜,与小贩斤斤计较,买蒜头时,她要戴上眼镜,穿上外套,进冷库逐粒去挑,每道食材都是她对人的心意而不只是为了味道好这么简单。她做卤水牛舌,铁锅下油,搁蒜、姜、八角、大料、盐、白糖、老抽酱油、料酒、白酒、海鲜酱……一道道不可免掉的程序后面是无尽的耐心和柔情,万分细致,这些只有被爱驱使才能做到,这种爱亦母亦仆。
厨房真是最生动的场所。看着小火同时炖着几个锅子都活跃地冒着热气,嗞嗞的炒菜声和碗勺碰撞的声音会让人知道这个炫目的世界里有人在真实地爱、付出和生活。不管多么孤独,在厨房的人不会孤单,只觉温暖。
坐在一个箱子前,像个怀旧的老人,拿起一件崭新的旧物,便开始回忆当时带它回家的缘由,大多想不起来了。只能感慨,原来我还有这个。仿佛有名无实的夫妻,日子久了,连彼此长相都陌生了。旧物归旧物,承载了旧时光。可眼前的不一样,新归新,缺少情感上的共鸣。可它们着实出现了,提醒着我一段经历,让我倒不好意思起来,好像冷落了请回来的客人们,有失礼节。 那些都是我被偷走了的时光。
在手机内存有限的落后年代,我竟然还曾把那些舍不得删掉的短信一一抄写下来,折成纸条,塞在盒子里保存。拿到这个盒子,瞬间找回了一些被偷走的时光,可又不想重新触碰。快乐的,悲伤的,留给过去的那个自己就好。
在手机内存有限的落后年代,我竟然还曾把那些舍不得删掉的短信一一抄写下来,折成纸条,塞在盒子里保存。拿到这个盒子,瞬间找回了一些被偷走的时光,可又不想重新触碰。快乐的,悲伤的,留给过去的那个自己就好。
也许我也曾经给谁写过什么,给谁送过什么。那人或当它为废,或为宝,我都不会知道。手机互联网的时代,没有人再写信。短信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认真编写,斟字酌句,一条是一条,很有分量;微信是语言和词语的断章;微博也没有一对一的真诚。人与人的交流很难再保存下来,一切变得很速食。
当我再次见到那曾经的英俊少年,他们都换成了沧桑的脸,人生苦难重重,不是他们的错,也不是记忆的错。果真相见不如怀念。
这些年,与被遗忘的旧物共处一室,在这些没有交流的时光里,生活丝毫没有受到影响,甚至淡忘了所属关系。其实我根本不需要那么多东西,记忆也是一样。
“一片芳心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人生若只如初见,春天给人的感受就是一切刚刚开始,似乎没那么明朗,却蠢蠢欲动。我的心里涌动着无数种想法,要为这一年做新的打算,预设美好。每到草长莺飞的时节,便把自己的心破土翻壤,撒种浇水,跟着万物萌发,生长,茁壮。此时的心情也如春天的风,暖亦暖,轻亦轻,即使有丝挂念,也没有那么沉重,千思万绪都在温暖中舒展。 我喜欢在春季出行,到清新开阔的世界,看桃花初开,杨柳初绿,处处勃发。踩在结结实实的土地上,心中带着对自然的敬畏,神清气爽,特别接地气儿。
雨后,所有的颜色都像是刚刚从颜料里挤出般,清新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