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传》读后感1300字
沉默的智者——《王小波传》
读罢王小波的部分书籍,就遏制不住自己想要去认识和了解他。黑色幽默是他给自己的标签,但他的特立独行给我留下了最最深刻的印象。难怪乎写出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如此好文。
历经坎坷,溘然而逝于盛开的时刻
四十多年里,大多数时候王小波的生活都是在贫困边缘挣扎着。四十多年里,大多数时候王小波的行为都是与众不同的。物质的贫困摧残了他的身体,坎坷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说不清是喜还是忧。他的文字另辟蹊径,不与大众文学为伍。甚至于备受推崇的张爱玲在他的眼里也是小家子气,没有大的格局。有些路,现在看起来平平顺顺,怎会想到当初第一个修路的人付出了多少汗水和辛劳。可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视若珍宝的人物,却在他鼎盛的时候溘然长逝。带着他的自由主义思想、他的智慧、他的浪漫、他的黑色幽默……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这种损失,迄今为止尚无人能够弥补。
以理性为准则,以科学为信仰
对待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儒家文化,王小波一直是持批判态度的。不过,他批判的并不是儒家文化本身,而是大众对于儒家文化的盲目崇拜。这让我想起了所谓的“个人崇拜”。“个人崇拜”会让当事人由睿智变成昏聩,那盲目崇拜也会让一些投机取巧者借此赚得盆满钵满,让那些盲目无脑者掉入显而易见的陷阱。所以,最近多次提及的“独立思考”显得更加重要。拥有理性,才能在各种不理智的社会里独醒。
科学讲究证据,讲究实实在在的研究。而现在所谓的“易经大师”“风水大师”无疑是没有办法给出确实的证据的。他们能够大行其道,我比较信任熊逸所说的——无法证伪。人不可无信仰,科学便是现代人应该有的最起码的信仰。王小波的科学信仰观应该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因为在迷信的漩涡里挣扎了N多年的中国,很多人骨子里就残留着迷信的渣滓。
优雅的性文化下那颗有趣的灵魂
都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是呀,整容技术如此发达的现在,那不就是千篇一律的皮囊吗。可是有趣的灵魂只会通过后天而显现,并不容易通过后天的努力而获取。
中国算是一个保守而传统的国家,谈到与性有关的话题和书籍总是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所以王小波的杂文可以畅通无阻,而小说却步履维艰。原因便是他的小说里充斥着大量的性描写。这里,我必须引述林建初对于王小波《黄金时代》里性描写的论断:第一是,这本书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表现了在“文革”那样严酷的环境中人的生机;第二是,由于性观念的禁锢,中国人的性意识极不健康,这本书对培养健康的性意识有好处;第三是,这本书反映出年轻一代对完美个性的追求,它从性的角度揭示了个体的生存价值,它至少是无害的,而且对净化大众的性心理有好处。
读《黄金时代》第一遍时,我也被他如此坦然的笔触深深震撼。读第二遍时,深深吸引我的却是满篇的反讽,也就是王小波最爱的黑色幽默。黑色幽默是苦的,玩世不恭、傲慢无礼,都是在以他的方式与社会做着对抗。王小波说他写性爱时是很简单纯粹的,可是这份简单纯粹在我眼里却很重很重。带着这份黑色幽默,他优雅地活在我们心间。
——珏儿2018.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