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读后感4000字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是研究历史的人常喜欢说的一句话,的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你一定爱读的极简金融史》就是一本研究金融历史的书籍,所以,关于这本书的书评,我决定用这句话来作为标题。
经过再三考虑,我给了本书3星评价。作者从科普的角度出发,意在用简洁的语言来解释复杂的金融历史,这种尝试是相当有益的,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讲,可以从中了解许多金融学有趣的故事。但是,在本书的大部分章节中,作者往往只满足于条块状的金融名词解释,没有建立起紧密的逻辑链条,很多时候,对于一些问题往往只是轻描淡写地带过,没有将一些思维性的成果展示出来,用某一位读者的评价来说就是,有时候作者写作的内容就是百度百科内容的重组,基本上无新意。我在阅读中间,几乎产生了放弃本书阅读的想法,所以,给了本书一个比较低的评价。
当然,从内容上来讲,本书还是相对比较完整的。
按照我自己的解释,金融就是财富的流动。在这里,我用的是“流动”,而不是“转移”,因为我感觉“转移”的话有包含所有权变更的意思在其中,而“流动”讲的是形式的变化,不一定涉及所有权的变更,比如我们将钱存在银行,所有权还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只是形式上从现金变成了账面上的存款。
财富的流动,首先需要的是介质,或者说是财富的表现形式,那就是货币了,所以,本书先从货币的历史讲起。关于货币的产生、从金银货币到纸币的转换等,作者基本讲清了,在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关于货币的竞争。
从中国的角度出发,当前世界上主要的竞争货币有美元、欧元、英镑、日元和人民币。
美元是当前世界贸易过程中使用最多的主要货币,占据着绝对的霸主地位,美国人与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发生贸易关系,都可以用美元进行结算,也就是说,在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可以用印刷出来的纸币换取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财富,这就是美元霸主地位的实际意义所在。正是美元的霸主地位,使得美国可以通过美元周期,对世界财富进行定期收刮。
欧元,是欧洲国家为了对抗美元的霸主地位,同时也是消除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所开发出来的,我给它的定义是一种伟大的货币,因为它基本克服了成员国之间的巨大差异和分歧,靠着极大的勇气和毅力才最终创造出来,尽量它现在依然面临着很多天生的不足,比如各成员国间的财政政策和福利制度的差异带来的影响,但是它在抵制美元的霸主地位方面,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英镑,作为美元之前的世界货币霸主,在英国人的坚持下,仍然活跃于当今世界,虽然地位比不上美元和欧元,但也能有一定的话语权。
日元,曾经是美元最有威胁的竞争者,但是由于日本在政治上受美国控制的客观因素存在,当初的一纸《广场协议》及随后爆发的日本经济泡沫危机,让日元的辉煌一去不复返,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参考本书的第8章中关于日本金融危机的部分。如今的日元,多少有点沦为美元附庸的感觉,也在随着美元周期收刮世界财富。
人民币,相对以上几种货币而言,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远远不如,这与中国世界第二大经济的地位非常不匹配,造成这种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我认为,一是客观上人民币的历史较短,与其他货币不能相比;二是在主观上我们为了国家的金融稳定,对人民币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的发展;三是在外部环境上,其他竞争国家也会有意地打压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货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财富的竞争,人民币当前要做的就是推动国际化,提升国际地位,拿到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拥有更多保护自身财富的能力。
财富的持续流动,还必须要能实现增值,而增值必须有贷款才能实现,贷款的出现势必会导致信用的产生,所以,本书第二部分讲的就是信用的历史。关于信用,我想和大家分享个人信用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用即财富。在一个信用体系完备的地方,没有信用的人可以说是寸步难行的,因为没有人会相信他、会愿意和他交往,也没有机构会愿意借贷给他,这样的人注定会被社会所抛弃的,比如我们当前新闻中常听到的老赖,就是信用缺失的典型代表,这种人,连国家都要给予一定的限制和处罚。所以,我们要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起自己的信用,准时还信用卡、还房贷、还车贷就是最简单的培养信用的办法。
财富的流动,很重要的一点还必须要有平台,而最基础的财富流动平台就是银行,这就是第三部分的内容。银行的产生,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它先是由简单的单一业务银行,慢慢发展过渡,最后形成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券商)、政策性银行和中央银行等不同功能银行。要这里,我想重点分享的是关于中央银行(简称央行),央行的主要职能是发行货币以及通过制定货币政策调节经济发展,从央行的职能上来看,这应该是属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因此,央行势必得是归属于政府吧?但是,很意外的是,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央行——美联储(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它竟然是私人性质的,更重要的是,它发行的货币——美元,不仅在美国国内流通,更在世界范围内作为世界货币流通,听起来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呢?但是,它就是这么真实地存在于我们所不知道的现实中。关于美联储,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说了,在这方面,我也在持续的学习和总结过程中,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
以信用为基础,财富靠着贷款进行了可增值的流动,随着金融业的发展,简单的贷款已经不能满足财富增值流动的需求了,于是,就产生了更多的流动形式,比如债券、股票、保险,以及后来更多更复杂的金融衍生品,这就是第四、第五部分的内容。关于债券、股票、保险这三种基础金融产品,相信大家多少都能理解的,我也没什么多说的,重点是和大家聊聊金融衍生品。
作者在本书用了这样一个标题“金融衍生品创新,是天使还是魔鬼?”我的回答是:它是作为天使被创造出来的,但是最后它堕落成了魔鬼。怎么这样说呢?首先,一开始的金融衍生品,是为了规避金融风险而创造出来的,比如远期合约,某人种了1批大豆,大概1个月后能收获1吨,由于担心1个月后大豆的价格会下跃,所以他事先做了1份1个月后以一个固定价格卖出1吨大豆的远期合约,从而避免了价格波动的风险。(这个例子应该没问题吧?)这是金融衍生品最初的设计初衷,可以说是作为天使出现的。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利用金融衍生品,有可能用更少量的成本获得更大量的收益,于是,各种以对赌形式的金融衍生品就出现了,比如说,某人根本不种大豆,但是他估计1个月后大豆的价格会下降,所以他同样做了1份1个月后以一个固定价格卖出1吨大豆的远期合约,当大豆的实际价格低于合约价格时,他就可以从中获利了,他做这份合约的根本目的就是投机,而不是为了规避风险。在这个时候,金融衍生品就慢慢地堕落成为魔鬼了,因为大量以投机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品交易的形成,成倍地放大了风险,为金融危机的发生埋下了隐形炸弹。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不是金融衍生品的错,是资本投机贪婪的错。
财富的流动产生了银行,银行的聚集产生了金融中心,这就是第六部分的内容;而银行的后面隐藏着的是金融巨头和金融家族,这是第七部分的内容。关于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涉及区域和城市竞争的话题,我计划在下一阶段进行重点研究,在这里暂不考虑;关于金融巨头和金融家族,这方面我感觉也没有太多想说的,暂略吧,我想重点讲讲最后一部分金融危机。
财富的流动是以信用为基础的,而风险必然是伴随着信用的产生而产生的,当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有爆发的可能,而大量的、集中的风险爆发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
金融危机的发生,无论是用作者在书中指出的经济周期理论来解释,还是用其它的理论来解释都好,我想都避不开一个问题,那就是信用货币的超发所累积起来的风险。首先解释一下我这里所讲的信用货币,市场上的货币一开始是来源于央行发行的货币,这部分可以称之为基础货币,基础货币经央行进入流通领域后,除了一部分以现金的方式被大家持有之外,其余的部分以存款的方式进入了银行,而进入银行的部分货币,除了少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被银行重新存入央行外,其余的以贷款的方式进入流通领域,这部分就是所谓的信用货币,它是靠贷款信用产生出来的。这部分货币最后也会流回银行,再次减去存款准备金后,剩余部分又以信用货币的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就这样依次循环,以信用货币的形式扩大了货币的供给数量。这里有个专业名词叫货币乘数,意思是基础货币最终所能产生的货币总量与基础货币之比,这个比例与存款准备率高度相关。
啰啰嗦嗦讲完信用货币后,再讲回金融危机。当大量的信用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后,必然要寻找标的物或者说是资金池,来容纳这些货币,在这方面,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就是最主要的两个市场,以房地产市场为例,大量的信用货币涌入房地产市场,造成的就是房地产市场的过热反应,造成的就是房地产的泡沫。这种泡沫,一旦在某些情况下被引爆,即房地产价格的快速下跃,那引发的将是信用货币的“破产”,很多借了钱的人和企业,无法负担还款责任,导致银行坏账的产生,大量的坏账冲击货币供应体系,最终带来系统性的金融危机。而美国的金融危机,由于美元世界货币的属性,使得它的金融危机很容易向全世界传导,引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关于金融危机方面,也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东西,我也在持续的学习和关注中。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学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说实话,我一直想学的学科,也包括历史这一门。其实,读书和写书评也是这么一回事,通过读书和写书评,将更多的知识化作自己的想法,不要求面面俱到,不要求逻辑严密,也不要求必须准确,只是将自己看到的、想到的东西作一个简单的分享,以此慢慢地建立起自己思考的框架,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就是我的初衷,愿与诸君共勉。
(一不小心,又写了3900多字,与我1万字书评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哈哈,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