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人,人生都不会太差》读后感1500字
喜欢梁先生,幽默风趣,笔下生风,汪洋肆意。当然,文中有些地方不乏刻意幽默,但着实也是令人为之愉悦。其幽默似钱钟书,又多了一似儒雅。
本书关于阅读以及语文的理论,令人信服,并为其精妙、准确所折服。例如,他说,读书像是精神食粮,是非读不可的。而精神食粮自己产的,不一定比别人产的更好。有些人生来就是读者,而有些人则是作家。
关于书籍的选择,他坦言好书不多,经典的书不多,需要用双眼明察秋毫。如果要节约时间,可以根据目录以及他人的评价进行筛选、过滤。他所选出必读的书仅有十部左右。
对于白话文和白话,他很有一套见解。即语文中,语和文的关系。语是用来说的,文是用来写的。两者是不同的,没办法做到言文合一。因为讲出去的话都是瞬间反应,没办法斐然可诵、出口成章,自然会存在不够优美之处。而文是用来雕琢的,得讲究章法句法声调,没办法像白话那般无味。因此,两者难以统一。而实际上,可以尽量的学着言文合一,即说话和写文章一样简练、清楚。两者可相互借鉴。
对于白话文与古文的关系。他认为得先通了白话文,再去学习古文更有裨益。可能是因为如果白话文没掌握好,就盲目的学习古文,会非常费劲,显然不划算。不如通了白话文,再去专研古文,回过头,亦有助于白话文的撰写。
先生说过语文分为三个层次,一种是粗陋的语文,即一些底层人物交流的俗语。一种是标准语文,即每人接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接受的训练。还有一种是文学。正常人只需掌握标准语文即可。文学乃是语文的殿堂。文学作品大抵都是逐字逐句的揣摩而成,需要翻箱倒柜、绞尽脑汁、搜肠刮肚才能找出最为恰当的词语进行最为合理的表述,使得句子斐然可诵。显然,这是困难的,无比磨炼人的意志力和耐心,此外,你还需要语文上的才华。否则,你永远也写不出经典,写不出传世之作。
再谈翻译和原著的关系。先生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让其不像翻译这句话是错的。翻译的作品永远都有翻译的影子。就好比牛肉再嫩,它也是牛肉,而不是一块豆腐。翻译大抵分为直译和意译。前者生硬,读来干涩无味。后者流畅,似与原文融为一体,是经过咀嚼后的再度加工,生产出优美、晶莹的文字。
先生还说了,翻译是一门辛苦活,是匠人做的事,有时一部作品需要很多年。翻译还是一门涉及到历史、哲学的求索、引证的技术活。遇到晦涩难懂的,需要进行深度查询。一般翻译出来的作品,并非读者最受益,而是翻译者。因为他将书籍的内容揉碎了,咀嚼了,而后进行个人加工,再输送出来。
此外,好的翻译本质上也是一种创作。虽然是以原作为素材。但也是基于内容,用自己的言语和功底进行遣词造句,它无疑也是一种加工的艺术。原文对于翻译者而言,无疑是别人的孩子。而译文则像是养了很久的非亲生的儿子。同样是充满充沛的感情,与亲儿子无异。
文中还有诸多精彩的表述,在此就不足一而道了。读书本质上就是读人。认准某些人总归不会错。读书有助于沉思,因此是精神食粮必不可少。读书是单项反馈,即作者将内容、思想、观点呈现在你眼前。你只能选择默默地一个人进行判断。觉得有异议,就质疑。觉得言之有理,就结合现实进行思考。而在现实中的交流则是双向的,双方可进行眼神、表情以及言语上的交流,更为有效直接。与比自己牛很多人相处,容易获得全方位的提升。因此,读书和日常沟通必不可少。着重说一句,如果凭借天分和勤学,说不定能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自学成才,并不需要现实的老师,而是需要自身的悟性和勤奋。毕竟,史马迁也是自学成才,况且他的条件比现代人差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