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900字
某一个时代,去多存一在思想上的扼杀是悲哀,然而有一种他们仍乐此不疲。诚实的变滑头只是为了自保,还有一种大概是变沉默。
某一个时期,推崇一门学科或者观点到过度放大了它的意义和作用变成了“超级”“至高”的代言词,可能过犹不及或者矫枉过正。
有的人总不忘主动捐献,有的人想要沉默却被迫强征。
有的人喜欢大张旗鼓高调行事,实现的远比叫喊的少太多;
有些人闷不做声把事情做成,有目的有计划有执行。
有智慧的人沉默也是一种优秀品质,沉默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恰巧相反,限制和违心让人对话语充满了反面抵抗情绪,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
持续的思想空无、坐看时间流逝,是一种可怕的衰老;
思维的乐趣,有逻辑、科学、智慧、创造,有参差百态。
既要能独立地认识自己的真实渴望并为之付出努力,也要能不干涉他人的诉求又不随波逐流,但正如作者所言“社会它还是个起哄的场所”而且“东方社会里的人更爱起哄”。
所以执着地追求,纯粹地热爱,逆流地坚持,而不是仅仅为能有某之用之用。
所以羡慕小波这种“既不羡慕电影的镜头,也不羡慕比尔盖茨的紧身衣”的写小说的坚持与爱。
科学和艺术 伦理和真理 孰轻孰重
对现实世界的讽刺中是小波的乐观与积极
一个能明辨是非又爱参差百态的他
幽默地解析 深刻地嘲讽 明白的脑子 有趣的灵魂
于是穿越时间 直抵几代人的心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
“我这一生绝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我还不算太笨,还能干好多事情。”
“不知归路,宁愿一世无悔追逐。”
20190603-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