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读后感1300字
我近几年才开始接触沈从文先生的。记得读白先勇的小说,听他谈起了他最崇敬的作家沈从文,才开始注意到先生。看到中国近代中国小说TOP10,白先勇的《台北人》排第七,而沈从文的《边城》排第二。于是便开始找来读,没曾想,一读就不可遏止,无法停止。他的文字、他的故事、他的一切,都对我有一种超乎寻常的吸引。
沈从文和他的文字
先生的文字总是那样的敦厚内敛、纯真至情,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只为一个情字。边城中翠翠傩送,湘行书简中的三三作者,都是那样饱含深情。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热情奔放、美丽质朴的湘西,造就了先生一生的性情。他是那样的柔情似水,敏感多情,一座山、一池水、一亩田、一条船都可以激发他内心暖暖的泉。我总想先生夜夜伏案笔耕不辍,用文字和自己的心灵相交,将自己化作一个个美好的人物,那是何等的幸福。即使是在最艰苦的岁月,即使是在他放弃最爱的文学,即使明知文章无法发表,他依然没有放下手中的笔,用文字和老友交心,用文字和历史交融,用文字镌刻着自己。
沈从文和他的朋友
读完先生的一生,我总将一个人与他相连,那就是欧阳修。他们的一生,都在不停地为朋友两肋插刀倾囊相助,为提携后辈不遗余力甘为路石,而不求回报不为留名。哪怕是如丁玲范曾之流的背叛和嘲讽,也只是写封信以示不快或是和朋友偶发牢骚。想起黄永玉为此曾拍案而起,豪言见范曾一次揍一次,我心中些许安慰,如果是我也愿意为先生仗义执言。看到晚年他的学生汪曾祺、他的忘年之交王予予,一直陪伴左右,知心相助,我不禁感慨他品格之高洁,人生之有幸。
沈从文和他的家人
先生一生最爱张兆和,从开始的自卑追求,到婚后的小心呵护,到去世后张兆和的真情告白(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越是从烂纸堆里翻到他越多的著作,哪怕是零散的,有头无尾,有尾无头的,就越觉斯人可贵。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悔之晚矣)。读到这些,我们还能苛求什么,也许这就是先生的命。他喜欢追求美好,一生中总要有美好的东西让他追求,才能激发他内心热情和生命的动力。还好有张充和的仰慕关心,黄永玉的知音用心,大哥的理解包容,儿子的慢慢懂得,都在呵护着这个柔弱美好的生命。
沈从文和他自己
有时我想先生一直生活在他自己的世界,晚年的岁月他一个人住在东堂子宿舍,每天去小羊宜宾家人住的地方吃饭。他宁愿孤独的坚守着自己的世界,也不愿意妥协折服。这样柔弱的一个人,其实执拗对抗着当时的世界。每个人都要求进步,每个人都迎合着时代,每个人都迷失着自我,而先生选择了了一条艰辛现在看来智慧的路,研究中国古代服饰,把自己对文学全部的热情投入到在外人看来不值一文的杂物上来。不曾虚度光阴,终究成就伟大。当看到晚年第一次出国的先生在美国大学侃侃而谈时,可曾想到六十年前第一次登上讲台十分钟说不出话的沈从文。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