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之道》则是一本真正面向大众、指导实践以及科学可信的学习方法手册。这本书的优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学习方法领域的图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走的是学院派路线,主要是梳理学习心理学中的各种理论,在这些书中,我们能看到不同流派的观点,能看到心理学家对学习本质的讨论,但是这些内容对于学习者来说,有些过于抽象了,较难在学习的具体实践中加以应用;另一类走的是实践派路线,作者往往靠个人的天赋和努力,摸索出了一些基于经验的学习方法,这些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点也比较明显:一方面其中部分观点可能不符合学习心理学中的科学结论,另一方面某些方法只适合特定的场景,无法迁移应用在更广阔的学习领域中。
「学习之道」读后感2000字
断断续续用了两个月的时间,终于读罢全书。先说一下我在读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一开始,读这本书就是想解决我在学习方法方面的困惑。拿起书来,了解了两种思维模式,感觉挺有意思,每天利用空余时间翻几页。但是慢慢的往下进行,不太适应本书的讲授方式,大脑中没有一个明确的框架。这样,我就开始出现一个瓶颈期,对本书有了一种排斥感。但是我又不愿意放弃它,毕竟我想要的答案还没找到。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读到应对小恶魔那部分时,我就意识到自己是拖延症又犯了。于是开始重新审视这本书,根据书中的方法,制定计划,结果只用了两天,就读完剩余内容,并回顾了之前的内容。
留出两天时间给发散模式[捂脸],今天终于拿起纸笔,画出一个思维导图,进而对本书有了一个更完整的理解。这本书有六个主要部分构成:两种思维(专注和发散思维),组块搭建,预防拖延,记忆,考试,释放潜力。同时六个部分两两之间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这里,我尝试用逆向思维方式来展开本书内容。
我们都知道学习是一种动作行为,也是一个过程。那么我们通过学习想达到什么目的,实现什么目标呢?
学习学的是知识技能,这些知识技能我们想要用到工作或生活当中。但是,我们又不仅限于运用知识,能做到创新,这应该是我们的终极目标。而创新就是对自身能力的驾驭和拓展。那我们就可以明确一点,要创新,首先你应该具备一些知识与技能。
具备的知识和技能是什么呢?说白了,就是你的长期记忆。长期记忆是能够存储大量知识的仓库。你长期记忆仓库越大,掌握的东西越多,再进行创造,也就相对容易。那么长期记忆如何形成呢?
长期记忆,与大脑中的组块有关。组块是大脑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大脑构建的知识组块越强有力,那么你对它的认识就越深刻,从而记得越牢固。如何搭建强有力的组块呢?书中提到:①全程在纸上解决一个重难点问题②重做一次,格外关注步骤③休息 睡眠④再来一次⑤添新题⑥主动重复 这几个步骤。
组块是对记忆痕迹的整合,记忆痕迹又是来源于工作记忆——大脑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及有意识加工的记忆。工作记忆依赖于专注模式和发散模式的转换。从而实现信息在大脑中的录入。
我们进入学习模式往往有一定的困难,受到小恶魔的阻碍,即拖延对我们的影响。拖延一般是我们对感到不安的事情的逃避。大脑的管窥注意点转移到了更愉悦的任务上,这就形成了拖延。我们可以①改变或驾驭习惯(改变对信号的反应,制定可行的计划以及心理对照法)②关注过程而非结果③分解工作量来克服拖延。
总结来说,我们的学习一般是 预防拖延→专注与发散模式转换→工作记忆→组块搭建→长期记忆 这么一个过程。
本书还提到了考试的应对方法以及考试焦虑的缓解,也是基于发散和专注思维的方法。最后提到了潜力的释放,方法科学合理。总之,这是值得深读的一本书,在这其中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
五星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