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声势显赫的康巴藏族土司,在酒后和汉族太太生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人人都认定的傻子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却有着超时代的预感和举止,成为土司制度兴衰的见证人。小说故事精彩曲折动人,以饱含激情的笔墨,超然物外的审视目光,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
「尘埃落定」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断断续续花了两周看完这本书,最后结局真的很切题。就像阿来说的:所有曾经被唤醒,被激发的一切,都从升得最高最飘的空中慢慢落下来。
藏族麦其土司与汉人妓女酒后生下的傻瓜儿子,在其他土司争相种植鸦片时,建议自家种粮食,使自家人民免受饥荒,还因此娶了天下最美的女人为妻,还与拉雪巴土司成为好友;以自己的能力建镇子,促进边境贸易。他是所有土司都比不上的人物,后被共产党活捉,最终被家族仇人杀害。
1.大智若愚
我们总自以为是聪明人,而现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的哥哥,将继位的麦其土司,一次次的决策错误,最终被仇人杀了,恶臭难闻,屈辱而死。而傻子,总能不急不躁的给出对策。
2.眼前与未来
常人只看到眼前,而傻子看的是未来。种粮食,丰收后到边境驻守,发展边境贸易,土司制度将被取缔等,傻子都以其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被解放军活捉,他没有做无谓的挣扎,而是顺应历史的潮流。最后仇人来时,他应该是感觉躲不掉也不想躲,才把塔娜引开,让仇人结束自己的生命。
3.藏族文化
之前有看大冰和关于仓央嘉措的书,算是对藏族文化有点知晓的。但是,这里作者还是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细致描写,土司官寨的宏伟,土地的开阔,人们生活的勤恳是与大冰说的那种半夜睡觉中午起床的情况不同的。喇嘛的神通,他们真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我是不太相信的,但他们又怎么能做到呼风唤雨和预言将有什么事发生?不管怎样,向往西藏,此乃心心念念的Top 5旅游地.
4.宗教,旧制度与战争
为什么宗教没有教会我们爱,而教会了恨?这可能算这本小说的名句,喇嘛和活佛之间,不同宗教之间的斗争,都是排斥异类,书记官翁波意西的舌头就是这种较量的牺牲品。相对于宗教,存在于旧制度的奴隶与行刑就有点恐怖了。大小尔依行刑人的身份就让很多人颤抖了。然而,最血腥的还是战争。土司间的战争,白色汉人与红色汉人的战争,汉人与土司的战争,生灵涂炭,寨破家亡…战争,毁了无数条鲜活的生命。活在和平时代的我们,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繁荣和安定。
5.爱情
傻子对桑吉卓玛除了是性爱启蒙老师的感情,应该也有爱情。而桑吉卓玛对傻子绝对有爱情,不然,她怎么不和银匠生小孩?当然,作为男人,傻子美色打败了,塔娜国色天香,让他说出爱就是骨头里满是泡泡。(笑)但是,讲究门当户对的时代,倾国倾城的女人又怎会轻易臣服于傻子呢?在塔娜一次又一次背叛下,傻子的心被伤透了,他不再爱干了而且有梅毒的塔娜。塔娜让我们到的是红颜祸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6.我是谁?我在哪儿?
这有点像哲学问题,多次在书中出现,还是麦其土司的傻瓜二儿子每天起床必问,即使他没问,其他人也会替他问。也许,这个问题是把傻子与正常人作区分的吧,正常人不问都知道自己是谁,在哪里。
7.历史是从昨天知道今天和明天的学问。
都说读史使人明智,傻子不识字,没有读史都那么聪明厉害,还能想到让翁波意西作为书记官记录下这个即将被更迭的时代!啊啊啊,我想我要恶补一下历史了~
面对瞬息万变,悲欢离合,除了拥抱变化,我们并没有更好的选择,一如这本书的书名,即使是四处飘荡的尘埃也总会落定。
「尘埃落定」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在印象中,好像有部《尘埃落定》的电视剧,但没看过。后来搜了搜还真有,有很多书友说这部电视剧非常尊重原著,值得一看。
书读完了,眼睛难受的就像火烧火燎一样,不容易。
不容易的事多了去了,芸芸众生相中的每个人要在某个位置存活都不容易,就如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更如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当历史的大涛大浪滚滚向前,当一切尘埃落定,尘归尘,土归土。一切仿佛从没存在,一切又都仿佛从没发生。就像《红楼梦》里“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芒芒大地真干净”。
藏族作家阿来用第一人称,通过一个所谓的“傻子”的视角,用一种回忆录的方式,诉说了一个藏族土司家族的故事。感觉和《阿甘正传》这部书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表达的观点差不多:虚怀若谷不是傻,那是大智若愚;机关算尽更算不得聪明,那叫大愚若智。相比之下,只是《尘埃落定》的背景更具异域风情,人物更恢宏。
在故事中,土司们之间、门巴喇嘛和活佛之间、土司太太和三太太央宗之间、奶妈和侍女卓玛之间、“傻子”个大哥之间的明争暗斗、甚至是手足相残,本应该是赤裸裸的血腥和残酷,可在“傻子”的眼里却如行云流水般那样简单、直白。土司王朝的日渐没落,生活的爱恨纠葛,亲情的悲欢离合,本应凝重苦涩,可“傻子”却能超然物外,静静地等待,静静地接受。如未卜先知的哲人般存在。
这个“傻子”即是主人公,也是讲述者,更是一个拥有上帝视角的旁观者,这个“傻子上帝”看清了土司制度最终分崩离析、烟消云散的命运,也看透了那个制度下的人们也包括他自己的最终结局。因为“一个属于未来的那个没有土司时代的地方,越来越大,越来越漂亮”。
其实,岂止是土司制度,任何一个阶级、一种社会、一段历史进程,都会有阶级差异,与其说是悲哀,不知说是自然。因为这个世界从来也没有过真正的公平,所谓的公平也不过就是牛鼻子前面垂着的那束鲜嫩的草,牛永远也吃不到那束草,公平永远也不会到来,直至这所有的一切都消弥于历史的烟尘,化为尘埃。我们每个人在浩渺如烟的历史长河中甚至连一粒尘埃都不算。因为日中则移、月盈则亏,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
所以,“傻子”并不傻,他是那个时期、那个制度下唯一的清醒者,就像鲁迅笔下的狂人一般。
加西亚.马尔克斯写完《百年孤独》走下幽闭的小楼,妻子用一种不带问号的口吻问他:布恩迪亚上校死了?
加西亚.马尔克斯哭了。
阿来说,这是一种至大至美的境界。
当阿来写完《尘埃落定》离开电脑,如果他妻子用一种同样不带问号的口吻问他:“傻子”死了?
我觉得,阿来也会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