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卫·科波菲尔是一个遗腹子,贪婪凶狠的后父把大卫送去给他舅舅抚养,大卫的童年和佩格蒂和其收养的一对孤儿艾米莉和汉姆一块度过。不足十岁时,大卫又被后父送去当童工,心地善良的姨婆贝特西小姐收留了大卫,让他上学深造。大卫中学毕业后外出旅行,访问佩格蒂一家,已经和汉姆订婚的艾米莉受到阔少爷斯蒂福斯的引诱,竟在结婚前夕与斯蒂福斯私奔国外,这门亲事被斯蒂福斯的母亲拒绝,因此艾米莉流落伦敦街头。汉姆在海上救起一个濒临死亡的游客,那就是斯蒂福斯,但是两人都没能活下来。艾米莉怀念汉姆,去澳大利亚后在劳动中寻找安宁,终身不嫁,成为了受人尊敬的人。大卫和美貌的朵拉结婚,但婚后才发现她头脑简单。
「大卫·科波菲尔」读后感2000字
不知道在哪本书里看到打趣的话说,狄更斯除了写文之外,其他时间都在造人,可见是位名副其实的“多产”作家。抛开闲话不说,其实自己对外国文学作品知之甚少,大学时曾拿起那本以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开头的《双城记》,但无奈水平不够,兴致缺缺,没看几页就被我原路遣送回图书馆了。后来,觉得自己读的书实在太少,需要往自己空空的脑子里加点儿国际化的墨水,于是决定雄关漫道从头越——读读外国小说。一时兴起就选中了《大卫•科波菲尔》。
本来以为这大部头我一定会放弃,没想到竟然看完了。对这部书主题的概括,其实可以引用狄更斯墓碑上的铭言。狄更斯逝世时,被安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他的墓碑上写道:“他是贫穷、受苦与被压迫人民的同情者;他的去世令世界失去了一位伟大的英国作家。”这句话是对狄更斯所有作品的最好概括,《大卫》当然概莫能外。
《大卫》是狄更斯最爱的一个孩子。在书中,狄更斯化身为大卫,回忆自己从出生到中年经历的种种。他遇到什么人,他经历什么事,通过大卫的视角一一讲述,当然也融合了作者自身的经历。这是19世纪英国社会生活真实的一角:
脾气古怪但心地善良的姨婆,呆萌有趣的狄克先生,贪财丑恶的谋得斯通姐弟,忠心慈爱的老保姆佩格蒂,令人敬重的佩格蒂先生,永远欠一屁股债的米考伯先生一家,痴心错付误一生的艾米莉,正直善良为爱所伤的青年汉姆,单纯的少女朵拉,智慧的女性爱格尼斯,热心上进的朋友特雷德尔,纨绔子弟勾引艾米莉的斯蒂福思,奉行卑贱主义的卑鄙小人乌利亚•希普母子,特雷德尔用心险恶的仆从利提摩……书中的人物太多,难以一一列举,但是每个人物都十分鲜活真实,各有特色,令人印象深刻。
其中个人最感动的是两个小人物佩格蒂先生和汉姆。佩格蒂先生,是大卫保姆佩格蒂的哥哥,一个小小的渔夫,于人世间仿佛大海中的水滴一般不起眼,但其人格的力量却重如汪洋。自己本是穷苦人家,租在海边的一艘破船屋中,却收留两个孤儿–艾米莉和汉姆,以及丈夫葬身大海的寡妇葛米治太太,几个穷苦人相处于破船屋中,守望扶持,暖意融融,用心经营着每一天的生活。汉姆倾心于艾米莉,向她求婚,两人即将喜结连理之际,怀着单纯少女心的艾米莉却被大卫的朋友纨绔子弟斯蒂福思勾引,两人私奔,徒留伤心一地的汉姆。但佩格蒂先生和汉姆两人并未因此憎恨艾米莉,佩格蒂先生为了寻找养女艾米莉踏上流浪的路途,而汉姆独自承受伤痛闷声不吭努力工作赚钱给佩格蒂先生当路费,最终被欺骗伤害的艾米莉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回到养父身边,却难以面对汉姆,佩格蒂先生决定带艾米莉踏上异国他乡的旅途,远离世事纷扰,漂洋过海去殖民地澳洲。在这个节骨眼上,一次暴风雨中,汉姆为了救海中的一个人而葬身大海,而那个人不得救同样葬身海中,那个人就是拐走艾米莉的斯蒂福思。大卫并未将这个消息告诉即将远走他乡的佩格蒂先生和艾米莉,只是时隔多年后,他们在远从英国而来的船客口中听说这一消息。而最终的安慰只能是佩格蒂先生有幸随船只回英国,从汉姆坟前拔一束草、掬一捧土带回澳洲给艾米莉聊表哀思。不胜唏嘘!(作者本身故事写得很好,被我这么一描述显得乱七八糟,有愧狄公。)
可能有人觉得汉姆未免过于“圣母”,但读下来却不觉得,会被书中平凡的人物,人性的温暖所感动,平凡中见人性之光,十分可贵。
其实早在高中语文名著导读里就有《大卫•科波菲尔》的大名。但只是在导读中匆匆翻过,并未真正去读其中的故事。许多名著都是这样被我错过,总以为看了导读简介就是看了全书,简直是以管窥天。只有真正翻开书本,才能真正进入作者的思想海洋中,与高尚的人攀谈,了解多样的人生,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
一言以蔽之,曰:多读书多看报少吃零食多睡觉!自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