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本书改编拍摄的电影由冯小刚执导范冰冰主演。《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获茅奖后的首部长篇,也是他首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小说。直逼现实,书写民苦,使这部小说成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姊妹篇。和《一句顶一万句》一样,故事都是写一个戴了绿帽子的人想杀人,其实不过是想在人群中找到能说上话的人,不同的是,书中是一个戴绿帽子的女人,从杀人到折腾人,不过是想在人群中纠正一句话。
「我不是潘金莲(范冰冰主演)」读后感2000字
《我不是潘金莲》读后
一、看书前对置顶书评的评论:
书评非常精彩,但是没有说到根子上。李雪莲的告状让人想起很多年前张艺谋的电影《秋菊打官司》,其原著小说是刘恒的《万家诉讼》,就为了一个说法。都是描写一个农妇打官司告状的。不过这个《我不是潘金莲》除了书评中说的这些,我们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这样?离婚是因为国家政策,各级官员也都是按政策办事,期间发生的小插曲在当今社会都是极其正常不过,可就是解决不了一个小问题,每一次所谓的解决问题都会引出更大更多的问题,这就给所有的读者及观众提出了思考,怎么改变这个状况?难道仅仅是这两口子自己有问题?提醒各位注意各级官员的名字:王公道,史为民,郑重等等。
我还没看书,只是看了网上枪版的电影,尤其注意到冯小刚用的镜头,在外面都是圆镜头,进北京就变成了正方形,最后结局了才恢复成十六比九的正常画面,难道这里面没有深意?方和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什么样的寓意?太多了。而狭隘的圆镜头又给人以窥视和促狭的感觉,有一种恨不得打开这个限制,一饱眼福的冲动。冯小刚这样设计何用意?值得思考!
二、看到一半在置顶书评的回复:
你让我展开谈,实话说,有些东西领悟到了就好,展开谈有风险。我在看书过程中发现几个地方有书友的想法划线,点击能看到,打开后没了!?说是删除了?!
现在就我在看书和电影过程中参照其他书友的一些想法说点看法:李雪莲告状的起因是假离婚,假离婚是因为怀了孕,这件事就提出了几个病态,首先是计划生育,当年的国策,一胎制,其次是城乡二元体制,有工作的人违反政策会砸掉铁饭碗,现在的人可能不太理解这个,当年的城市工作人员和农村人根本是两个世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是这个事情的原罪。
至于把潘金莲这个帽子扣到李雪莲头上,也是事情发展的必然结果,李自己提出假离婚就是为了生下二胎,还要保住秦玉河的铁饭碗,一片好心,结果被狼心狗肺的秦利用,弄假成真,李的好心没得到好报,还没个地方说理,因为她本身就是违法的。这一点自始至终没有人提醒她。而她告状起初,写诉状交诉讼费花了500块钱,她把法院叫着官司铺子,是看着一桩生意,而花了钱却没得到想要的结果,反倒弄了个潘金莲这个千古淫妇荡妇贱人的帽子,你让她好好安心过日子,可能吗?再加上我们各级的父母官,一张嘴就是刁民,她是刁民吗?真正的刁民是前夫,人家在一边过好日子呢!
再说这些官员的名字,王公道、史为民、董宪法这些可以看着谐音,也可以看着反讽特别是王公道。我这里分析一下这个董宪法,我们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国家法制的基础和依据,而我们当今法制有多少完全符合宪法,也就是说这个董宪法在小说中的处境和地位是不是映射了某些现实?电影中没有这个人物,更加肯定了我的想法,因为电影要审核。
在看书过程中,看到很多书友吗李雪莲二百五、神经病等等,我真的觉得他们不配看这样的书,就像阿来在《尘埃落定》的序言还是后记中说的,他的书只给看得懂人看(大概是这个意思。)
好了,说这么多都是个人浅陋之见,因为我这个人就像有些书友说的,多少还有点愤青气质,也不知道说了这些会不会被删。
三、全部看完,再去回复:
这本书有一个细节,前面两章正文,标题都是《序言》,而后面的所谓《正文》反倒是一个小小的后记,把整个事件中不明不白受到影响的政府官员中选取了一个代表,史为民,说实话,关于他的描写还是比较正面的,基本上是疲于应付政务和庶务的,而中国官场应该是庶务重于政务的。
整部小说的高潮点都放在最高会议召开期间,这既是现实,也是艺术的需要,因为最高会议是最高权力机构召开的,是国家根本大法规定的,是代表人民的,而不应该是视人民为敌的!
看了置顶书评后面好多评论说,看了书评就不用看书了。汗!写书评的人不过是普通读者,如果能取代作者,还在这里浪费时间?再说了,小时候我们学过一篇《小马过河》,别人的经验怎能代替亲身实践,还有一句名言: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怎么能相信这些写书评的人就能完全理解读者的深意。
读书,是你自己的事。用心读书,方能领会作者的苦心,跟作者的交流,是读者最大的幸福,也是作者最大的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