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常用来比喻品行高雅的人,在中国历史上,隐士这个独特的群体中就汇聚了许多这样的高洁之士,而今这些人是否还存在于中国广袤的国土之上?这是一直在困扰着比尔·波特的问题。因此,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亲自来到中国寻找隐士文化的传统与历史踪迹,并探访了散居于各地的隐修者……
「空谷幽兰」读后感2000字
书友赠送的一本书,看到名字就很欢喜,喜欢这种淡淡的缓缓的东西。
寻访隐士,更像是作者的游记,记录了终南山一行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一直以来对道、佛有一种神秘的排斥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觉得太玄乎,也可能是嫉妒,怎么会有人做到那么超然。有些信仰是来自内心的,可以不是一个具体的人、物,而是一种品质,只要让现世的自己修炼的人畜无害,活的内心轻松,就是最好的结局。明显,作者寻访的隐士不是这样的,他们有自己的规划,有具体的修行,读经打坐,拒绝外在的声音,他们不太欢迎游客,不想修缮寺庙,只想静心修炼。有些和尚还没有普通人开悟,可见人如果过于拘泥于形式,反而追求不得自己想要的,所谓求而不得。
书中隐者说的话感觉很好,就摘录了出来。
“中国隐士传统的一个循环论题是,与其说隐居意味着放弃社会,还不如说它意味着放弃贪欲。作为一个原则,隐士们首先通过改造自己,进而寻求改造社会,因此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太白山是为了冷却自己的热情的。”
“修道的人无法脱离人群,然而为了找到道,他们又必须远离社会隐居——至少是暂时的,以进行自我修炼和制心一境。如果对于学者来说,这是正确的,那么对于出家人来说,就更是如此了。在很多出家人求道的过程中,他们因住在暮星之家——中国最纯净的气所聚集的地方,而大受激励和鼓舞。”
“修道也是如此。当我们最终明白道的时候,我们的修行已经结束了。但是首先我们必须花很长时间修行。不过我们所修的并不是这个肉体。老子所谈的不是这个身体。我们的肉体不是我们的真身。我们的真身在假身里面,就像胎儿在母亲体内一样。我们的母亲就是我们的假身。除非我们把假身弃置一旁,否则真身就不会出来。”
“修习真正的德就是要去掉所有的神通和念头,像一个婴儿一样,无看而看,无听而听,无知而知。首先你要修德,道自然就来了。”“但是道又是空的,它不可解说。”
现在让一个人放下一切的贪欲,追求修行恐怕是极难的,有些东西明知很短暂,可是我们还是放不下拼了命的追求。作者是个外国人,尚且对中国的文化给予肯定,对于文革时期破坏掉的建筑感到惋惜,我们更应该深思。不太赞同当代人还去隐身修行,我觉得那更像是一种逃避,或许存在毫无前兆就去出家入道的人,也许一句话就点化了他,但更多的人是遇到了无法接受的事才选择的一种方式,以暂时的回避目前的痛苦而作为依托,我们只有经历过,才更明确自己的内心,只有经历过社会的污浊,才更清楚要修炼自己哪些高贵,或者说保留自己的哪些品质不被侵污。每个现代社会人都是修行者,我们每天的工作生活哪样不需要修行?以一个顽孩的态度处世,要伤害多少人,最深的往往是自己。读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在这样的社会,能淡然自己的物欲,看的更明白,做事更洒脱,我想这本书给我的就够了。所谓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我选择隐在我的内心深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