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4日,美国纽约肯尼迪国际机场,法国阿尔斯通集团锅炉部全球负责人弗雷德里克·皮耶鲁齐,刚下飞机就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逮捕。这场抓捕不仅仅是针对他个人的行为,而是美国政府针对法国阿尔斯通的系列行动之一。之后,美国司法部指控皮耶鲁齐涉嫌商业贿赂,并对阿尔斯通处以7.72亿美元罚款。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最终被行业内的主要竞争对手——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收购。阿尔斯通这家曾经横跨全球电力能源与轨道交通行业的商业巨头,因此被美国人“肢解”。而皮耶鲁齐直到2018年9月才走出监狱,恢复自由。在《美国陷阱》一书中,皮耶鲁齐以身陷囹圄的亲身经历披露了阿尔斯通被美国企业“强制”收购,以及美国利用《反海外腐败法》打击美国企业竞争对手的内幕。
「美国陷阱」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后续阿尔斯通的能源业务被美国公司通用电气收购的结局,作者将其称之为美国利用法律作为经济战的武器以削弱其竞争对手,达到低价收购竞争对手的“美国陷阱”,是其在书的后半部分想竭力证实的个人见解,但同时也是能将该书的价值从个人遭遇提升能引发关注的公众事件的必不可少的引申。
但事件真相到底如何,即使当年经过法国国民议会的调查也并无公论,该书出版后,法国总理马克龙也无奈表示“我们没有证据”。但综合阿尔斯通的官网信息和媒体的分析报道,可以明确的几个事实是:
(1)当年阿尔斯通出售能源部门资产的计划,并非由被美国司法部调查而起,而是阿尔斯通集团经营不利,急于摆脱破产危机的脱困之举。
阿尔斯通受累于法国封闭的经济政策,其实一直挣扎在生存边界,分别在2004年和2014年两度陷入财务危机,而并非如时下媒体所称实力雄厚是法国的亮丽名片、国宝级企业云云。阿尔斯通在2004年的财务危机由政府入股渡过难关;但2014年的危机由电力部门需求衰竭而致,其后来被收购的热动力和电网部门在当年的财报中都出现了订单大幅度下滑,可再生能源部门虽然订单强劲但因价格原因长期利润低下,公司在2013/14财年(截止到2014年3月)的现金流为-1.7亿欧元,严重失血。因此,时任公司CEO柏珂龙做出了断臂求生,将公司的未来发展专注于交通行业,而甩掉多年不景气的电力电网能源业务包袱的决定。
(2)通用电气对阿尔斯通的收购条件也并非如作者在书中面描写的占尽了便宜、唾手而得。
双方通过谈判在2014年4月份达成了94亿欧元的初步收购协议,但消息传出后,通用电气的竞争对手德国西门子公司也宣布参与竞购并提出了资产置换方案来进行搅局,导致通用电气将收购价提高到123.5亿欧元;而2014年底得到阿尔斯通股东大会99.187%投票率支持通过的方案是在收购价123.5亿欧元不变的前提下,通用电气同意阿尔斯通以26亿欧元的投资在被收购业务中取得50%-1股的合资股权。此后在欧盟针对该项收购案的反垄断调查过程中,通用电气为打消欧盟的顾虑再度让步同意转让阿尔斯通的部分燃机给其竞争对手意大利公司安萨尔多能源公司并出售部分知识产权,才最终让欧盟点头通过。
(3)最后,通用电气收购阿尔斯通的电力业务也并没有取得预期收益,反而由此背上了阿尔斯通转嫁而来的包袱。
通用电气时任CEO伊梅尔特原本期望通过高利润的通用电气拉动阿尔斯通低盈利水平的发电设备,但由于全球能源需求自2015年开始率先在发达国家地区转向可再生能源,收购而来的火力发电设备和服务业务迅速出现了萎缩,到2017年伊梅尔特卸任时电力部门的毛利率已减少了一半。新上任的CEO弗兰纳里屡次重组电力部门直到2018年10月宣布对电力部门资产减记230亿美元,其中大部分来自阿尔斯通的商誉减值,同年电力部门利润下跌60%。而且由于收益严重未达预期,通用电气到2018年底未能实现其在法国增加1000名高薪雇员的承诺而遭到法国政府的罚款。
「美国陷阱」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把经济斗争转变成司法战争,把公司之间的和平竞争转化成国家之间的较量,利用美国的国际霸权,把美国国内法应用到国外,用这种“长臂管辖权”击垮国外的竞争对手,这就是美国一直在做、提出“再工业化”口号后更加变本加厉的霸凌行径。
过去十年里,美国对付外国公司的手段可谓是炉火纯青,通常的理由都是腐败或违反制裁(例如华为),对中国的企业还加上了一条“危害国家安全”,具体措施就是罚款以及直接逮捕高管。皮耶鲁齐只是美国绑架的许多“经济人质”中的一个。在美国人看来,美国法律就是国际法,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必须遵守,如果不遵守就可能遭受制裁。这样毫不讲理的规矩就是霸权。
然而吊诡的是,连法国人自己对于美国法律的长臂管辖权也没有一丝抗议,阿尔斯通和法国从一开始就默认了美司法部指控的正当性。法国和欧洲许多国家一样,做梦也没有想过可以反抗美国,面对美司法部的指控,他们从来没有、也不敢从国家竞争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他们只是想尽快摆脱美国司法部的指控,洗脱罪名。为了这个目的,他们卑躬屈膝地去和美国司法部谈协议,宁愿牺牲一个员工和缴纳罚款,也不愿意和美国对质,更没有精力去考虑一个员工在美国遭遇的非人待遇。阿尔斯通和法国不敢公开营救美国绑架的“经济人质”,不能帮助他得到有力的法律支持,甚至不敢去监狱探望他,帮他改善一下在监狱里非人的生活。皮耶鲁齐已经成了阿尔斯通的“弃子”,公司决定丢卒保车,置他于不顾。连法国驻美国的领事官员也只能告诉皮耶鲁齐“不要抱有幻想”。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法国版的“弱国无外交”。这就是欧洲在军事上和“价值观”上依附于美国的代价。
抛开公司之间的商战以及国家较量不谈,本书的故事就是一个小人物如何在权力的斗争中不幸充当了一个棋子的故事。皮耶鲁齐其实还不能算是太小的人物,他也是阿尔斯通的高级管理人员,差一点当上阿尔斯通和上海电气合资公司的老总,对于阿尔斯通来说也算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公司并不准备营救他。皮耶鲁齐不是为了信仰头可破血可流的革命志士,他也没有必要为了公司的不值钱的名誉把自己的一辈子搭在美国重犯监狱里,阿尔斯通的腐败问题已经暴露,他掩盖不住,也没有义务一个人承担整个公司的责任。他只能按照律师和法官的要求认罪,争取减刑。只是他和阿尔斯通都不会料到,认罪罚款都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美国的目的根本不是惩罚腐败,而是收购阿尔斯通。
至少,皮耶鲁齐出狱以后还能撰写回忆录,让这段历史公之于众,也算是没有白受一番折磨。还有多少人在这样的不公正待遇下终老狱中?这不是一件个案,而应该看作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总体腐败的冰山一角。欧洲应该就此觉醒,放弃幻想,准备斗争。他们应该认真考虑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