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离开欧洲的时候,安德烈14岁。当她卸任台北市政府的工作(马英九市长亲自前往德国邀任的首任文化局长,任期内推动本土文化、树木保护等措施),重新有时间陪家人过日子的时候,安德烈已是1米84高的18岁青年大学生,有了驾照,可以进出酒吧,脸上线条棱角分明,眼神宁静深沉,透着一种独立的距离,手里拿着红酒杯,坐在桌子的那一端,有一点“冷”地看着自己的妈妈。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30多岁;他们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龙应台无论如何要认识成熟的高校青年安德烈!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以前总说不要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但是最近我觉得这话应该换一个说法:去做你想成为的那种人。因为在“讨厌的人”和“想成为的人”之间还有一类人,他们不发声,不作为,从来不做自己讨厌的事情,但是也从来不在场,就好像这一切与之无关,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这样想过:这些事情离我远着呢,我也无法改变什么。
确实啊,真是令人丧气,什么也无法改变。
最近发生的事情也是让人觉得呼吸不畅,濒于溺水的感觉,年前幼儿园让人心碎的事件,随着过年热闹的硝烟大有随风而逝的感觉,没有调查,没有后续,没有交代。然后,人们以为:快点长大吧,长大了就好了,然而事实是长大了也不会好的。
就凭对王攀的袒护,和对真相的拒绝调查,武理工一生黑。
沈阳还在大言不惭地问及,“师德是什么?”,无耻就是这样发生的。
高校到底该是什么样的地方?老师到底该是什么样的人?
从前说,大学乃国之重器,现在重器还重只是装了不少渣滓;从前我们写作文都爱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现在觉得是愚蠢之极的比喻,园丁是干什么的?把花花草草修剪得整整齐齐,一模一样,老师们难道也是把孩子们修剪得一模一样整齐听话,遇到侵害不敢求助任人拿捏?好恐怖。从今往后请记得,老师是老师,园丁是园丁,别瞎比喻。
《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是一本想看不敢看的书,这样少女心冒着粉色泡泡的书名,描述的却是残酷的现实故事,林奕含用生命换来社会对保护性侵受害者的反思与关注,台湾也因为修改了立法,只是这代价对于一个26岁的女生来说未免太大。
但是更让人觉残酷的是,只怕陶崇园的生命连一些大的社会改变都无法带来,毕竟当他的同学想要去静坐悼念的结局都是被驱散被约谈。而沈阳的事件更是在二十多年后,在众多事件之下才被同学举报出来引发关注,可想当年高岩的父母是如何在屈辱隐忍的状态下承受失去女儿的痛苦,而沈阳继续做着他风光无限的“长江学者”,可谓奇观。
我也总是希望自己对一些事情还能保持一点怀疑,会觉得事情荒谬奇怪是因为在怀疑它的存在是否合理,是因为怀疑它是否违反了某种底线。相反地,对罪恶的事件总觉得正常,见怪不怪,我想这会是我最害怕看到的一个人在社会的状态,他/她对眼见的一切全然地接受,没有自己的准则,没有任何试图做出一点改变的努力,如果这个人是我的同龄人,真的会特别遗憾吧,于我可能就会是一种警醒:成为另一种你想成为的人。
周末的时候,去见了一个朋友,我到她家楼下等她的时候,她带了两盒打包的菜回来。她说,以前吃饭菜多了最后倒掉也觉得习以为常,后来看到新闻,知道这个世界更多人的生存状态就越觉食物的可贵,不敢再浪费轻慢,宁可少一点,万一多了就选择打包。回想几次与她吃饭的经历,多了就打包对她而言真的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是的,我们无力改变什么,但是有些事情你依然可以选择做与不做,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最近读《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在给儿子的信中写,“我相信道德有两种,一种是消极的,一种是积极的。”,说实话我是有点惧怕谈论道德这回事的,但是觉得龙应台的解释很有道理:消极道德是发生在生活的一点一滴里,通过不做某些事情让状态朝的状态发展,比如不浪费,不嘲笑他人,不破坏自然环境;积极道德就是主动去做一些让现状变好的事情。
而现在我能做到的最好的“消极道德”就是不觉得一切与自己无关,能做到最好的“积极道德”就是把这些想法写下来,可以影响哪怕一个人也是好的。
以上。
「亲爱的安德烈: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二」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2018年4/63再读《亲爱的安德烈》
最近忙于毕业论文,已经很久没有去书店寻摸新书了,看书也是手边有什么就抓来看,以致于遭遇到同时读几本却一本也没读完的尴尬,旧书却是一不用甄选二读的较快,三是我想对以前的笔记做一次回顾,所以以后几次的推送都是“再读……”系列了。
我第一次读《亲爱的安德烈》是2010年,高二。
超级中学是不太提倡学生读闲书的,图书馆一次只能借阅一本,乃至我看到每次抱着一摞课外教材的奥赛生(他们可以单次借阅20本)都一肚子怨念。但高二又是个不上不下的时候,而且这一年我成绩最差最不开心,和同桌一人借了一本《亲爱的安德烈》,揣在怀里一路从图书馆溜回教室,实则是我揽月楼学习岁月中,为数不多的快乐记忆。
16岁的我还不能很懂书里讲的人生、友谊、文化归属感等这些宏大的东西,只能带着一双好奇的眼睛去看看欧洲少年的生活,用这些文字描绘出的鲜活画面作为我日复一日高中生活的调剂品。再就是读母子之间的感情,离家求学,两地相隔,才知父母的时刻牵挂,从这书中学到的,是慢慢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独立勇敢地向父母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状态不好要如何主动地去改变它,学校常讲“行动带动状态”,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才懂得这六个字的意义,以行动刺激思想,以练习提升技巧,最终能达到心态和行动的统一。
这本书后来默默躺在我记忆里很多年,上了大学才发现,原来龙应台的三部曲很火啊。所以我第二次读《亲爱的安德烈》是2017年,研一。
这里发一段当时的读书笔记,“我之于我,应是独立于世的完整人格”——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两个深刻的印象,一是构建沟通渠道时互相回应;二是独立人格的重要性。
第一个和作者向安德烈写信的初衷有关,因为她发现儿子长大之后变的疏离。本书也从头到尾呈现了母子二人从疏离到亲密的过程。再亲密的关系,即使有血缘相连,如果不用心去维护也是不行的。而这一维护过程,要两个人互相回应共同完成。
第二个是从信件交流中获得的最直观的印象,安德烈与母亲谈的话题都很成熟,独立,人格,政治,家庭等等,这样的关系没有病态的依赖,是两个彼此独立又互相尊重的人进行的深度交流。不论对方是谁,我就是我,是独立于世的完整人格。”
随着年龄增长,我性格中清冷的一面逐渐显露,所以这时候强调的是人格的平等和尊重,既要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又能通过不断改变自己,和别人建立良性的沟通。
第三次读就是2018年,研二毕业在即。
与即将进入职场有关,这一遍再读,竟然觉得写信这个机制蛮好的,作为沟通方式的优点自不必说,主要是它展现了独处时我们最本质的心境,所以写信不仅是写给他人,更是反思自己,最后落在纸面上的,分明就是一个文字版的自己啊!我居然开始赞叹“这是一个多么有效的管理机制”。其实这也反映了我内心的焦虑,谁不希望能在一个高效的制度下开心的工作呢?
最后回顾一下这个重读的过程,我自己竟也有一种奇妙的感觉,原来我是这么长大的啊。“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本书也可以有好多个我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