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据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山海图”流行于世。《山海经》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虽仅有三万一千余字,但其内容涉猎甚广,从天文、地理、传说、神话、宗教,到种族、动物、植物、矿产等,包罗万象,体系庞大,堪称我国古籍中的百科全书式的著述。然而,由于它所述多奇诡怪异,常被人斥为荒诞不经。
「山海经」读后感2000字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dí)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睿文批注:(“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王母尊容,令人生畏,偶一长啸,声振林木,响遏行云,摧枯拉朽。狼奔豕突!)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狐之山至于隄(dī)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
睿文批注:(中华人文史祖,人首蛇身是也!其渊源皆在于此!)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是多石。(liǎn)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泰泽。
睿文批注:(王屋山记述最为简略!)
又东北二百里,曰轩辕之山,其上多铜,其下多竹。有鸟焉,其状如枭而白首,其名曰黄鸟,其鸣自訆,食之不妒。
睿文批注:(玉山再向西四百八十里的地方,叫做轩辕山,山上草木不生。洵水发源于轩辕山,向南流入黑水,水中多产朱砂,多青雄黄,就是俗称鸡冠石的晶体矿物。(百度百科)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訆。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yīn)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睿文批注:(精卫填海的典故出处!)
凡薄山之首,自苟林之山至于阳虚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礼:太牢,婴用吉玉。首山,神也,其祠用稌(tú)、黑牺、太牢之具、糵(niè)酿;干儛(wǔ)犬于上,用一雌鸡于下,刉(jī)一牝(pìn)羊,献血。婴用吉玉,采之,飨之。
【注释】
糵酿:糵,酒曲。酿即指用曲酿造的醴酒,此处泛指美酒。干儛:古代人们在举行祭祀活动时跳的一种舞蹈。干,即盾牌,是古代的一种防御性兵器。儛,同“舞”,舞蹈。干儛就是手拿盾牌起舞,形容场面庄严隆重。合天:天神们聚会的地方。刉:亦作“刏”,划破,割。采:用五彩装饰。
睿文批注:(上古以山为神,祭以太牢,沿祠于今,睿文常临其境,虽无太牢,仍祈敬之虔!)
又东北百二十里,曰女几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黄金,其兽多豹、虎,多闾、麋、麖(jīng)、麂(jǐ),其鸟多白鷮(jiāo),多翟(dí),多鸩。
睿文批注:(闾,里巷之门,度娘语焉不详。行文至闾,应为一野兽,通假何字?不得而知?再者,鸩鸟出于此山!)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其木多柤(zhā)、梨、橘、櫾(yòu),其草多葌(jiān)、蘪(mí)芜、芍药、芎(xiōng)藭(qióng)。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lǐ)、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睿文批注:(“帝之二女居之,”“交潇湘之渊”以此论之,此必是帝尧之女,娥皇、女英是也。)
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臧》,盖其余小山甚众,不足记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树谷也,戈矛之所发也,刀铩(shā)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禅(shàn)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数,皆在此内,是谓国用。
睿文批注:(却原来肇端于此!封泰山禅梁甫!读书至此,如获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