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参者」读后感2000字(2)篇

作者:东野圭吾

东京,日本桥。一个单身女人在公寓内被杀。警方发现她最近刚搬到这里居住。负责调查的是刚调到日本桥地区的刑警加贺。仙贝店、高级料亭、陶瓷器店、钟表店、民间艺术品店,加贺走访案发地附近一家家店铺。他的调查看上去琐碎又与案情无关:通勤轨迹不同于往常的保险员、替老板给情人买人形烧的料亭小伙计、关系不睦的陶瓷器店婆媳、因女儿私奔而断绝父女关系的钟表店老板……案件真相就在充满人间烟火的家长里短中逐渐显露。

「新参者」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每读完东野的一本书都要放空很久,引发思考的不再只是逻辑推理,而是一个个起承转合的背后所隐藏的小故事:美丑、善恶、感动、无奈和温暖(。・ω・。)。

东野的书是适合二刷三刷的。人物数量庞大,关系网复杂,各章节更是可能有厘不清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遍只能了解大概,而二刷三刷更容易揪出细节,处处伏笔,处处精华,处处惊喜,从头读至尾,全是神奇和感动。

总结了一下东野圭吾作品的亮点,观点可能比较肤浅,不太成熟,读得多了这种判断会越来越清晰。

首先是主题设定。《白夜行》讲枪虾和虾虎鱼扭曲的爱情;《嫌疑人X的献身》中石神对靖子不顾一切的守护令人动容,它被东野称作最纯粹的爱情;《分身》引出克隆技术;《秘密》引出双重人格;《祈祷落幕时》讲父爱之厚重,而《新参者》又给为人父母者在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好好的上了一课。我认为逻辑推理是只是作者写作的手段,能挖掘故事背后的价值并有所思考才可能称得上没有白读。

其次是轻描淡写的伏笔着实自带魅力。有些伏笔在前后文照应的比较明显,而有些需要二刷三刷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接之而来的便是对东野的神推理逻辑啧啧称赞。本文关键的线索在文章一开始的地方其实已经提到过,但是读者读到那里很难抓取到关键的点,因为读东野作品的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很容易被作者带节奏,非重点的地方如果被加强了语气或者某个人物的形态被形容的如何不自然,那么读者自然很容易重点关注这些地方,而读到后面却发现这些所谓的“疑点”又跟真实的犯罪动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相反的那些被一笔带过的点却是与犯罪动机有很大关联的。书的封面其实是最大的剧透,读完再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些提示,会有一种豁然贯通的通透感,很舒服。

再次,东野设计的主线外的细枝末节不会让人有赘述的拖沓感,相反细细品味这些地方总能让人感到温暖。拿《新参者》为例:“新参者”的意思是刚到来的人。在东京日本桥,一个单身的四十岁女人被发现死在公寓,周围没有任何搏斗的痕迹,唯一发现死因是被绞死。刑警加贺走访了公寓附近的仙贝店、料亭、陶瓷店、钟表店、西饼店及民进艺术店等地方,看似与案件无关,殊不知真相就隐藏在这日常的烟火气之中,而以上我所提到的就是被我称作的“主线外的细枝末节”。仙贝店的奶奶聪子弥补了孙女菜穗单亲家庭所缺失的母爱;料亭的老板娘为了给老公保留不能生育的面子,作出芥末人形烧的恶作剧;受害者峰子生前与她的翻译家朋友产生了一点误会,为消除嫌隙特意给她朋友买了一对带有樱花形状的夫妻筷礼盒(朋友及其丈夫喜欢樱花),而她的翻译家朋友在知道真相后泪水夺眶而出…如此种种还有很多,故事不长却足以慰藉那一颗颗曾经受过伤的心灵。

最后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一个看点,就是加贺警官的职业敏感。《新参者》是我读过的加贺探案集中的其中一本,另外还读过《恶意》、《祈祷落幕时》。《新参者》中多次写到加贺的出场:简单的工作便装搭配花格短袖衬衫,穿着如此“随意”与印象中严肃的刑警形象形成鲜明对比。加贺警官作为加贺探案集中的灵魂人物,其自述把握了整个案件的进程,可以说读者思考力是由加贺牵引的。刑警加贺与其他警察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拥有超乎常人的敏锐视觉和嗅觉,性格沉稳,重情义,他将侦查的重心不只是放在案件本身,他更加专注案件背后涉及到的人的情感,加上他对所有与案件相关的、甚至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蛛丝马迹刨根问底,如此形象读来甚是生动。很多时候随着人证物证浮出水面,案件似乎已经圆满告破,但加贺总会不紧不慢的继续调查着什么。为什么?因为犯罪的动机不成立!抓到嫌疑人不是目的,加贺把重点放在犯罪为什么会发生上。而真正的犯罪动机就像很多电影在落幕后出现的彩蛋,给人意外惊喜。

以上是我再读东野推理集的几点感受。文字的魅力实在妙不能言,要想对一位作家及其作品有深入的了解,多读几部与其相关的作品自然能觉出一二。纵向阅读值得推广~

「新参者」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这部小说的构思在长篇推理小说里还蛮独一无二的,其他长篇推理小说大多是围绕主线、越来越接近真相,而这部小说主线只是糖葫芦中间那根无关紧要的棍儿,串起来的是一个个其实与案情关系不大的温情小故事。

不过独一无二不等于“赞”。反正我是不喜欢这样的推理小说。若要看温情小故事,我还不如就去看温情短篇故事集,或者,我宁可看乙一的《七个房间》,至少那种变态背景下的温情更有冲击力却又很奇妙的更真实。

对,我想“不够真实”应该是我不喜欢这些温情小故事的内在原因。

— 一个保险业务员没有必要因为帮人掩饰病情而让自己有杀人嫌疑。毕竟,病人的儿子帮他作证就行了,不伤害任何人。硬守着承诺,很蠢。而病人的儿子也应该主动帮他作证,而非等着加贺明察秋毫。那样才将将算温情吧?

— 老公有情妇,老婆还心疼他傻傻的,这故事我无力吐槽。我只觉得他俩都三观不正。

— 婆媳关系不好。婆婆总气鼓鼓,媳妇总擦眼泪。俩人不说话,锅都各用各的,丈夫在中间受气。其实呢,婆媳互相在关心,也有自己的沟通方式。这个故事你们不觉得矫情吗?事实上,闹到面子上都过不去,更可能的是对对方原本有的耐心和宽容也都耗尽了,生气、委屈还来不及呢。其实感情是要靠正反馈的。婆媳能尽早化干戈为玉帛,冰释前嫌,不让丈夫在中间受气,这是正常温暖的家庭氛围吧。

— 爸爸迂腐,女儿只能和相爱的人私奔,其实爸爸在帮怀孕的女儿祈福。呵呵,如果爸爸不那么迂腐自私,他女儿会更幸福。还有这章末尾关于三面钟不同面却同轴的感叹,都让我想起来小时候看的寓言故事了。这么点题够老派、够刻意的。

— 儿子听到妈妈后悔太早生自己,大学没毕业就离家出走,两年都不和家人联系。任现在怎么后悔,也让人觉得他当初匪夷所思啊。

— 妈妈终于离了婚有了自己事业,但是因为带自己翻译的好友要嫁到外国、不能再带自己了了,就不开心了。我看傻眼。正常的做法不是应该第一时间就祝福对方吗?自己的人生当然不能依靠别人的帮助,否则也太自私也太不对自己负责了。

— 私生女的故事,她妈妈宁可自己辛苦拉扯她,也不答应她爸爸的求婚、不相信他可以成熟起来。我同样傻眼。

— 更别提杀人的会计师了。因为自己的儿子、媳妇大手大脚,自己就亏空九千万公款还杀人!三观大不正。

不好意思,忍不住就吐了很多槽,也剧透了很多。我想要补充的一点是:我并不排斥童话。甚至《金色梦乡》这样的童话我也看得入迷、甚至又哭又笑。只是《新参者》讲的这些小故事,没有打动我。我承认《新参者》在结构上也有精彩之处,前后呼应处也有很多。甚至加贺穿的衣服、送的礼物也有玄机,可以让你回想起这是案发后哪一天。不过基本上,它还是几个互不相干的小故事,于是那种长篇小说会有的参与感,我没感受到。

当然,这本书里的温情小故事也都有少少推理的元素。所以,这部书也是对加贺的赞歌。是他的明察秋毫和人情味才发现了这么多温情,也让这些温情更为当事人知晓。但是用这种方式来歌颂一个人,我只觉得作者有点太用力了。我理解作者的立场。事实上,破案的时候需要处理的信息、需要解决的众多疑点、失去的一个个线索、不经意间影响的人和物,……让大家想想这些问题是很有意思的。但是,还是要看作者如何去讲这个故事。也许东野这样的安排你会喜欢(所以这本书评价还很不错呢),但是很遗憾我不喜欢。

这是某位的书评,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也觉得书中作者的安排有些不合逻辑,但我依然很喜欢作者刻画人物的手法,伏笔的手法,推理的手法,还有温情(虽然这温情来得太过牵强)。。。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2935.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500字

    杜牧诗《题乌江亭》读后感500字: 题记:不要把孩子写作文简单地看成只是一种习作训练,其实写作文能够帮助孩子把自己的各种情感释放出来,解压的首选,大人工作有压力,孩子学习同样也有我…

    读后感 2023年2月10日
    22
  • 《三个女数学家》读后感400字

    读《三个女数学家》有感 读完《三个女数学家》这本书,我深深地被她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感动了,并对她们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希腊的希帕蒂亚。  公元前370年左右…

    读后感 2022年6月22日
    169
  • 读《在打狗的日子里》有感400字

     假期里,在的推荐下,我读了好多书,有名著连环画《西游记》《三国演义》,有科学杂志《小哥白尼》《军事百科》……但其中最令我难忘的,还是曹文轩所著的《在打…

    读后感 2022年7月2日
    89
  •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0字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2000字: 很多时候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并不关注社会国家大事的人,因为人微言轻,我也不知道怎么样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不知道怎么样能让事情不那么严重,因为那些似乎不是我…

    读后感 2023年2月14日
    23
  • 简爱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简爱》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它阐释了这样一个主题:人的价值=尊严+爱。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呼啸山庄》的作者艾米莉是姐妹。虽然两人生活在同一社会,…

    读后感 2022年7月27日
    82
  • 读《国学经典》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有感

    我熟读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懂得它的意思是: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也就是说: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曾子杀猪》的故事就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一天,曾…

    读后感 2022年7月20日
    60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