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至死》初版于1985年,是尼尔·波兹曼的代表作之一。《娱乐至死》想告诉大家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不是奥威尔的预言;毁掉我们的,不是我们憎恨的东西,恰恰是我们热爱的东西!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体育、商业和任何其他公共领域的内容,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而人类无声无息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心甘情愿,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书籍在开头就说想告诉大家的是,可能成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而不是奥威尔的预言。公众沉醉在现代科技带来的种种娱乐消遣中,对于自相矛盾这种东西已失去了感知能力,为了这样的公众,处心积虑掩盖事实显然是多此一举。赫胥黎肯定会赞成罗伯特.麦克尼尔的话:电视就是奥尔德斯.赫胥黎《美丽新世界》中的解忧丸。控制人们的不是“老大哥”,而是电视上的“好迪都迪”。
波兹曼想抨击电视文化对美国文化的恶劣影响。娱乐节目的泛滥,很多电视节目的目的就是越短越好,避免复杂,无需精妙含义,用视觉刺激来代替思想。电视本身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迎合人们对于视觉快感的需求。
而波兹曼更加想告诫和自己一样的知识分子。“我们的神父和总统,我们的医生和律师,我们的教育家和新闻播音员,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的职责,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转向了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他认为大家应该回到自己的工作和思考,而不是一味追求曝光度,在电视中侃侃而谈,凸显出自己的成功风范。
美国前总统查德.尼克松曾把自己的一次竞选失败归罪于化妆师的蓄意破坏。似乎外表不行的人已经被剥夺了竞选任何高层政治职位的权利。这也是一个讽刺,政治家原本可以表现才干和驾驭能力的领域已经从智慧变成化妆术。电视形象或多或少会影响公众的印象。而林肯的照片没有一张是微笑的,在电视上的政治形象,他显然不太合适。形象政治为了起到心理疗法的作用必须舍弃真实可信的政治内容。
在印刷时代,我们通过厚重的文字来获取知识,进行深度思考。而娱乐文化让我们沉浸其中,驻足不前。中国的电视文化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潮流。互联网相比电视,具有加多的主动性,人们可以选择内容。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坏事。因为如果大众仍然沉浸于娱乐文化,互联网无疑会进一步加剧这种悲剧。君可见微博娱乐狂欢的景象。一个毫无演技的明星发一个状态底下的人都能激动好久,仿佛就是全民狂欢。键盘侠只为图口舌之快,粉丝还击。一些做技术的也不深耕技术了,一天到晚想要增加曝光度。仿佛很多时候,娱乐变得比思考还重要。
娱乐文化缺乏关联性。人们可以根据不完整的信息来评价。很多时候,人们丧失了鉴别能力。对于道德,对于文化,人们只是接受一些片段。中国电影和游戏的畸形发展,离不开人们的娱乐至死文化。不追求深度,看一些不需要思考的东西追求感官的刺激,从而失去了对美的鉴赏和判断。我们看再多的侃大山节目,也不能提高我们的思想水平。
然而不得不说很多时候,互联网帮助了我们。互联网不再局限于图像,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同时文字也有回暖气象。互联网让我们获取知识更方便,成本更低。让学习成为一件更容易的事情。但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甄别知识信息,又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娱乐对大众来说,已经是一种文化。很多人只是抱着看热闹的态度去对待娱乐。大家不关心结局,只要自己得到了娱乐,打发了时间,那么就是刺激的。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娱乐至死」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我听的是路读君的20分钟出头的版本。讲书里说电视等多媒体刺激了多个感官,但是没深度记不住。
在讲《娱乐至死》时特别论述了一下电视的危害(有这书时还没互联网):电视让人们开始懒于思考,大量的信息冲击而来,让我们从情感上得到满足,甚至看到那些令人讨厌的广告也是精心制作的。电视让人们开始关注如何让自己变得更上镜,医生、律师、教育家和播音员,甚至美国总统竞选时的辩论,都不再关心如何担起各自领域的职责。大家逐渐明白,一句俏皮话,一个迷人的微笑,一个美丽的外表,都可以让他们事半功倍,声名远扬,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总之,这是一种讲多媒体负面作用的观点。现在的手机就更能耐了,把这种负面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简直就是第二器官。(要我说就是第二生殖器,天天给你的快感是持续的)不过,我倒不认为多媒体不好,关键得看你怎么用。比如想学习的人吧,一个好的节目能让人学的更多。说记不住的,肯定是没做笔记,没复盘,这种人看书也不见得能记住的。同样数量的文字,自己看肯定比听别人图文并茂的讲更快。但同样的,图文并茂的讲也能省略大量的描述性的文字段落从而节省时间,而且,有图有真相,对于现象与过程的直接展示,可以让人理解的更精准。
还有,比如现在的微信读书的精讲吧,拿一本书给你讲半小时,主要观点给你念叨念叨,足够了,好多书真没必要细看,很多技能点你get了以后直接用就行了。书看多了你就发现,好多东西都是重复的,一本书有三五个观点能记住,大概方向能记住,对于咱一般老百姓讲,就足够用了。(当然,知识是相互勾结的,重复的点也是你搭建知识框架的结合点,怎么读书关键还是要看你的读书目的。)
还有碎片化的问题。
现在老有人说人们的阅读和思考变得碎片化。书里讲,其实碎片化阅读早就开始了。想想古文吧,拿都是大段大段的问题,连标点都没有,那时候读书,没智商真读不了,跟解谜赛的。中文还好,想想外语,一堆字母,没个空格,没个断句,你就猜78。后来咱有了之乎者也,有了断句,有了标点,其实就是碎片化的开始,清晰简单的文字,让人们开始在读书面前变得平等,人人都可以阅读了。如今,有了微博,不会这文章的人也可以表达了,不需要多高的文化水平。有了智能手机、抖音之类的,人们甚至还可以随时随地发视频了。如今,人们在表达上,也变得越来越平等了。这些变化,对于人类社会的影响之巨大,这里就不再细聊了。
关于活字印刷。
还听了这么个观点,说虽然中国发明了活字印刷,但这东西在中国没发挥啥大用,因此也没啥发展。原因就在于,汉字太复杂,活字印刷还不如雕版印刷呢。而到了欧洲,就那几个字母,活字特别好找,所以,大大大大大滴促进了欧洲科技文化的进步。(汉字特别流弊,在贾雷德·戴蒙德的书里说,语言这东西会相互消灭的,世界上大部分文字都差不多,就汉字是一股清流。)
写到这里我有点弄混了,忘了这个知识点是出自《浅薄》还是《娱乐至死》了。好了,就写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