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蛮荒的龙场,王阳明悟出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即人人皆有良知。而在血腥的沙场和险恶的朝堂,让龙场悟道实际发挥作用的,是“知行合一”,即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如果心学是圣贤功夫,那么知行合一则是俗世智慧。知行合一并非得自顿悟,而是在磨难中不断反思、修练,最终砥砺出的生命境界。在经历了当众廷杖的奇耻、下狱待死的恐惧;流放南蛮的绝望、瘟疫肆虐的危险;荒山野岭的孤寂、无人问津的落寞,直至悟道的狂喜、得道的平静后,王阳明不但求得了内心的安宁,而且逐渐通过“知行合一”拥有了足以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度阴山写的这本书,在Kindle 传记中排第二,评分也蛮好。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毛泽东,蒋中正都很崇拜王阳明,对其极力研究。台湾有阳明山,日本一位将军因为他而成功的显名,打败敌人。
余秋雨的老乡,余秋雨在自传书中和《文化苦旅》中也极力赞扬王阳明,就这样的一个瘦弱的书生文人,在后期中,以军事与文化留名千古。
生而不凡,年幼的王阳明出身显贵世家,父亲王华是状元,所以从小就会收到良好教育。但小王阳明给父亲惹了不少麻烦事。
年少有为,一次私塾先生问天下何为要紧之事?王阳明认为科举并非一等要事,做圣人才是头等大事。为此,他学习了兵法,涉猎更多的知识。
娶亲时,新郎消失,结果是在闲逛中遇见一道士打坐,于是求问,静坐。为了求解格物致知之理论,结果格了几天竹子,后来病倒,对朱熹理学怀疑了。
中了进士后,李东阳对其赞美。认为下次必中状元。而下次未果,中状元的父亲安慰了他。后因上书犀利,触犯刘瑾,被贬,悟道。去龙场途中,被刘瑾派人追杀,躲过,后见父亲,父亲大赏守仁人品,后阳明去龙场,悟道。从此心学诞生。
一生起点,得于兵部尚书王琼提携。后平定江西,平叛宁王叛乱,步入人生高峰。后讲学,宣传心学,广收弟子。
王守仁于54岁时,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并在天泉桥留心学四句教法: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年老后,因无人可以平定两广。王阳明去了,带着虚弱的身体,没费兵力,招抚两广,太平其地。终于回归途中,病逝,临终之际,弟子问他有何遗言,他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丧过江西境内,军民都穿着麻衣哭送守仁。先前因平定宁王叛乱封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隆庆时追赠新建侯,谥文成。万历十二年从祀于孔庙。
王阳明最想做的事,需要他的时候,讲学,为国家出力,然后事情结束,退隐,辞官,做文人,讲学。而平乱后,每次向中央请求,都未果。
王阳明的心学,后期有些极力渲染了,还是需要理性看待。万事万物皆有利弊,儒家朱熹理学如此,王阳明心学亦如此。
陶行知,行知二字,着力知行合一。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017.5.6于徐州铜山作
「知行合一王阳明」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今年读完的第二十本书。微信读书里有很多讲王阳明的书,之前也拿过几本来看,但读起来不是枯燥就是费劲,没有了往下读的欲望。直到读到这本书,条理清楚,叙述通俗易懂,语言还带几分幽默,一口气就读完了,后有对其中几章反复阅读,很受用,强烈推荐!
全书讲了王阳明的一生。出生状元人家的王阳明,遗传了家族良好的基因,再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他幼年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不仅诗词一绝,连跟他老爸的辩论也更胜一筹。
在书香门第成长的他,自幼励志想成为“圣人”。也正是这个愿望,令他的经历不同寻常。年幼的他喜欢兵法,被他老爹所不齿,幸亏他爷爷庇护,免了他不少皮肉之苦。长大后,才华横溢的他,科举落榜,因为他“以心动为耻”,所以落榜小事没挂在心上。在他新婚之夜,他竟独自外出游走,让新娘独守空房,好在他老丈人宽厚,不计较,更幸运的是他遇到了神仙般的高人,在庙中给他指点,还断言20年后,王阳明人生转折点时也会与他相遇。本以为转折点是他平步青云的时候,不料确实因一封奏书得罪了朝廷“八虎”的头儿,被打入狱,后又被贬贵州龙场,当时的“原始森林”,当个芝麻小官。也就是在去上任的路上,遇到刘谨派来的锦衣卫追杀,靠假死(用衣服鞋子制造投湖假象,写一封看似遗书的遗书),蒙混过关。也正是在逃亡路上,遇到了这个老“神仙”。也真是受这一“贵人”指引,他来到了“龙场”,有了惊天动地的“龙场悟道”。在那里讲学,好多当官的学生被王阳明心学吸引,慕名而来。这为他以后出山,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奉命缴匪,用灵活的“攻心”术,屡战屡胜,后来有平定宁王,把他的知行合一发挥到了极致。
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自出生前就有仙人做梦,此子更甚状元。估计是为了显示“圣人”的不同寻常,有了如此之多的祥瑞。但他本人经历来说,还是挺坎坷了,经历了几代圣人所未经历之痛,才有了他的顿悟,不向外求,心即理。自小,他受朱熹格物致知的影响,和好友一起对着竹子格了6天,出现了幻听都没格出个道理,敢对权威质疑,无疑是他创立新学说的前提。王阳明爱好广泛,研究过理学、佛学、禅学,拜访名山大川高人,可以说集百家之长。在他心学中,可以看到这些学说的影子。
书中还讲了,王阳明心学和朱熹理学的不同,根本在于实践。“心即理”,有些事情不用像朱熹讲得那么麻烦,把天下万物都格出个天理来,天理就在心中,心的良知中。良知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用向心外求,书中举了很多浅显易懂的例子。至于如何做到知行合一,看到美女去喜欢,闻到臭大便产生厌恶,这就是良知指引下的表现,个人理解是表里如一。而那些明知大便臭,还去吃的人。那就是违背良知的行为,这类人不是善人,其心必异。
但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反复讲呢?全书最后,作者也做了讲解,古人用心良苦。现在,很多时候,我们学了很多知识不去实践,明知是对的不去做……都是知行不一的表现。好比知道作为一名员工,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医生要治好病,教师要教好书,工人要站好岗,到受物欲、私心的影响,在工作上打折扣,慵懒散漫,这些都是知行不一,违背良知的表现。书中还提到了,当我们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不要忍气吞声,这是想当残忍的表现,有冤屈而不去伸张,不但内心会很难受,更会助长了不良风气,让更多人受累。所以,王阳明提倡要说出来,正如他在群臣斗“八虎”被一个个打趴下没人伸张正义时,他义无反顾挺身而出一样。
书中发人深省的例子太多,看上几遍都不一定能讲得过来,要做到知行合一,更需要边学边做,慢慢领悟。
所以先写下书评,再反复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