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部金融史》读后感800字
坦率地讲,《中国是部金融史》这本书读后令我比较失望。阅读前,本书书名十分吸引我,详细梳理中国三千年的金融发展变革史是件十分有趣的事,但我深知这并不容易,近代金融制度建立之前,中国历史上的融资投资方式十分匮乏,金融史可能不得不写成货币史或财政史。
果不其然,本书覆盖的时间跨度是周朝到唐代,而真正的金融创新正是始于隋唐,比如典当、汇兑业务等,书中大多是货币史与财税史的简单介绍,并无太多新知识。
本书作者是人大前校长,现任央行副行长,也让我对本书的期许提高了不少,这自然就增加了阅读后的失望度。如果本书能够从隋唐写到清末,详细整理每一项金融制度创新背后的原因以及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将会更加契合书名。
书中很多历史观点有失偏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掺杂了过多个人主观好恶,一些历史事实并未做深入本质的分析。比如书中写道:开皇四年,关中大旱,而各郡粮食十分丰盈,隋文帝宫殿中的粮食居然不够吃,只得率领百官逃奔洛阳逐粮,及其离谱。这个观点其实忽视了重要的地理因素,江南的粮食可以走水运一直到洛阳,而洛阳到长安需要转陆运,运粮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一个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观点是“吕后末年,西汉单个农业劳动力原粮产量已经突破了三千四百斤,这不但是西欧一千五百年后的劳动生产率,也远高于1978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二千二百四十斤)”,书中未给出这个数据的来源,粗看着实吓了一跳,但细想之后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农业劳动力生产率在工业化作业前发展都是很缓慢的,单个农业劳动力原粮产量与人均可耕地面积是高度相关的。西汉初年人口稀少,大约在1500万左右,作为大一统王朝,不仅能实现“耕者有其田”,而且面积还很可观。西汉亩产粮食100斤左右,人均三十五亩耕地是合理的数字。正因如此,西汉初年,即使实行“三十税一”低税率政策,国家粮食储备也很充盈。
本书主要描写的是历代货币与财税状况,简单易懂,如果想深入了解的话,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更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