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读后感1000字
全书的第1、2卷回顾了以前的哲学家关于世界本源问题的看法,指出探究事物存在和发展原因的重要性。第3、4、6卷主要讨论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第5卷对30个哲学术语分别列出了定义及内容。
第7卷解释了实体学说。第8、9卷提出了实体的意义,讨论了质料和形式、潜能和现实的范畴及其辩证关系。第10卷介绍整体、连接、同一以及相关概念。第11卷对该书的前部分进行了简单的概括。第12卷讲了宇宙的总因,提出了神学思想。第13、14卷集中批评了数论派和理念论。
在这本书中,亚里士多德主要考虑了两个问题:其一,一门最高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吗?其二,是不是正像有可感觉的实体一样也有不可感觉的实体呢?为了回答这两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建立了两条证明的基础原则,即矛盾律和排中律。
接着,亚里士多德开始讨论实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或形式不是本体。事物的存在有不同的方式,例如运动、运动员都可以被称作“健康”,但方式完全不同。“所有被称作健康的事物都与健康有关,有些是保持它的,有些是产生它的,有些是健康的迹象,有些是健康的接受者”,本体是基本的存在,研究“存在之为存在的一般科学”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与特殊事物无关,它研究的主题是所有事物。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研究了本体之后,才能回答“存在是什么”这个问题。他认为,本体是纯粹的或终极的主词,例如,在句子“白是颜色”中,主语是“白”,而谓词是“是颜色”。但在句子“什么是白的”中,“白”又作为谓词存在,所以“白”不是纯粹的主同,因此不是本体。他认为,只有种才有本质,并且有本体也有种。例如,人这个种具有真正的本质,人是理性的动物就是它的本质。但是,一个哲学家就不是种。因为哲学家可能碰巧做哲学家这个行当,所以人是一个种,因此不是主体。
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所有本体都具有变化性,那么所有事物都具有变化性。但是,时间和运动是不能既存在又停止存在的,这说明,存在某些东西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他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不变的推动者,也就是上帝或神。
哲学在我看来应该是最难掌握的一门学问,哲学无法达到科学知识所特有的确定性,这就使哲学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它的问题几乎都是无法解答或者没法终极答案的难题”。“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则是问题史,哲学的全部意义存在于追问和求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