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读后感800字
经济,古语有“经世济民”之意。西方解释是对物资的管理;是对人们生产、使用、处理、分配一切物资这一整体动态现象的总称,这个解释更加符合现在大家对经济一词的理解。个人非常喜欢前者的解释。
作为经济学的门外汉,最近频看经济学界大咖的著作,虽看的糊里糊涂,然乐此不疲。这本《就业、利息以及货币通论》仍然看的似懂非懂。
凯恩斯的就业理论是以实现充分就业为目标的,他的逻辑起点是“有效需求原理”,首先批驳了以往的“经典学派”根据萨伊定律对于充分就业均衡所作的错误假设,指出现实经济生活中不仅存在着“自愿失业”、“摩擦失业”,而且还存在着“非自愿失业”。这种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是通常存在的,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所谓“有效需求”,按凯恩斯的解释,就是商品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达到均衡状态时的总需求,即“总需求函数与总供给函数相交点之值”。总就业量决定于总需求,失 业是由总需求不足造成的。有效需求表现为收入的消费,当就业增加时,收入也随之增加,而且社会实际收入增加时,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因此经常引起需求不足。这是造成小于充分就业均衡的原因,为此,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并借此扩大就业量。
有效需求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对消费物的需求和对投资物的需求,那么只要找到影响这两个方面需求的变动因素,就可以探寻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所在,于是凯恩斯转向三大心理规律的分析。 对于消费物的需求,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而对投资物的需求,取决于“资本的边际效率”和“货币利息率”,因此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基本心理规律”:(1)边际消费倾向规律,(2)资本边际效率规律,(3)流动性偏好规律。这是凯恩斯这个就业理论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