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读后感1400字
晚清重臣张之洞
唐浩明是以研究曾国藩而著称的。《曾国藩》一书以前买过,似乎没看完,后来不知道怎么就不见了,印象其实不深,以后有机会应该再看看。《杨度》和《张之洞》是唐浩明写的另外两部历史小说,买书之前看评论说《张之洞》写的不好,所以看这本书之前期望值不高,不过看过之后感觉不是那回事,比起《杨度》,这本书应该说更好一点。
总体来说,写历史小说的人大多文笔一般,比如姚雪垠的《李自成》、高阳的《胡雪岩》和熊召政的《张居正》,都是大白话,文字通俗易懂,但确实说不上优美。不过,读这类小说当然也不是为了欣赏文字美,大多只是为了更容易了解历史,就像高阳的《慈禧》,宣传上就写的是“比《晚清七十年》更好看”。这本书还没看过,主要是因为篇幅太长,有整整十本,挺吓人的,不过看过《张之洞》之后还是很有再看《慈禧》的冲动的。
在晚清,更为出名的是曾、左、胡、李这些个所谓的中兴名臣以及后来的袁世凯,张之洞当然也是重臣,只是历史上的地位显然没有前几位重要,特别是和曾国藩、李鸿章和袁世凯比较,但无论如何,他也是洋务派的代表之一,尤其那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让他毫无悬念的入选了历史教科书,所以,张之洞也是晚清绕不开的历史人物。
对于张之洞,比较熟悉的是他作为湖广总督的那段岁月,他大部分的成绩就是那时做出的。不过,看了这部小说,发现其实无论之前还是之后都有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值得一看。
张之洞少年成名,16岁中举,其后却因为家庭变故和堂兄张之万担任主考等原因,9年后才再次参加科举考试,先后两次被同一位座师看重,最后被慈禧亲自定为探花。
张之洞虽然成名早,但开始仕途却不顺利,刚开始十几年没有什么实权,只是作为清流发发牢骚,似乎是以天下为己任,其实根本不知道做实事的不易。后来还是慈禧的赏识,开始从山西巡抚到两广总督,有了冯子才的镇南关大捷,才有了他的声名鹊起,后来到了湖广总督的位置,一做19年,成就他的历史地位。
张之洞的历史功绩,主要是在湖广总督任上获得的,创办了钢铁厂、枪炮厂,后来鼎鼎大名的汉阳造就是张之洞创办的汉阳枪炮厂制造的,还创办了其他如织造局、书院等等一系列新派实业。虽然书中也有人批评他是好大喜功,说这些无非是政绩工程,而且很多事情事实上也没有办好,但相比晚清官场上大部分不办事、颟顸的官僚们已经好太多了,对于张之洞确实不能太过求全责备。
其实,这本书最让我觉得读着很畅快的原因,其实是有很多掌故在里面。比如,与张之洞同年的状元是翁曾源,他是鼎鼎大名的常州翁氏子弟,祖父翁心存和三叔翁同龢是父子宰相,而翁同龢和翁曾源则被称为叔侄状元,而翁曾源自己有羊癫疯没有办法就职;张之洞因为堂兄张之万两度做主考而不能参加科举,而张之万是晚清鼎鼎大名的乙未科的状元,这一科的同年包括李鸿章、郭嵩涛和沈桂芬等人,都是晚清如雷贯耳的人物;谭嗣同的父亲是湖北巡抚谭继洵,谭继洵同样是早年官场不利后来突然发迹,谭嗣同母亲和亲兄亲姐早逝,他被父亲的妾侍养大,受尽虐待,年纪轻轻就和大刀王五结交;还有,书中有很多对于诗词的见解和楹联、绝对、奇闻轶事等,这些都可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以炫耀自己的博学。其实,这正是这类历史小说的魅力所在。
最后再评价一下,我对这本书的印象好过《杨度》,至于和《曾国藩》相比如何还是得等再看一下这部小说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