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故城》读后感1400字
顾城,第一次这个名字,是从我高中时代一位熱爱诗歌创作的同学口中听到的,只知道他是当时盛名远播的朦胧派诗人,雖然我也爱诗,但比较喜欢唐诗,现代朦胧诗不是我那杯茶。几年后听到顾城悲剧式的死亡,心灵中除了震撼,更多的是滿布疑问,一对别人眼中恩爱到模范级别的夫妻,竟然会走到如此地步。限于当年的资讯并非如今日的发达,根本不能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脈,二十五后的今天,看过多本有关他们的故事之著述后,我总算弄清了这起命案的前因后果,人类是自私的,哪管你是什么身份,爱情基本上更是自私,除却一些伟大的仁人志士外(如林觉民),在顾城的一生里,极有可能他是活在自己幻想的国度里,乃致于一味地逃避,一而再,再而三,这也许可以归究于他童年所处身的畸形世代,恰好他是一个追求心灵完美的孩童,可惜那时那地的扭曲人性的氛围跟地壤,只能把顾城养育成一个畸形儿,尽管他畢生追求心灵純美的天堂,现实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从天堂里掷下凡间,隨着烏托邦的终极破灭,乃至于堕入万劫不复的地狱。而那位天使與魔鬼的混合体:英儿,或多或少要负上三分一的责任,她初心可能不是这样,由她第一次听到顾城跟谢烨之间的爱情故事时,乃至由羨慕变成妒忌,甚至不惜一切,哪怕他的妻子在旁,亦要在他夫妻俩离国前向顾城表白,有时人就是这样复杂矛盾的动物,这是往后悲剧的根源,前往新西兰后,顾城在构建他思想中自给自足的天堂国度,谢烨也心甘情愿接受这种返撲归真的艰苦的田园风光窮日子,她以为自己可以,她以为夫妻间的爱能克服一切困境,直至儿子的诞生,生活的窘迫,乃至于顾城之不容亲生儿子的存夹于夫妻二人的空间及感情,谢烨的信心动摇了,可能她更察觉到顾城的心正暗暗思念着国内那位纯洁完美的英儿,岁月飞逝,顾城的霸道及横蛮已经到了跟儿子不能同在一室之境况,谢烨竟然同意了把儿子寄养出去,也许她怕顾城会伤害儿子,可能正在此时,谢烨终于忍不住顾城的脾气,她想到了一石二鸟的脱身之计,几经辛苦把英儿弄来激流岛,谢烨表面的大度可能是一种掩饰,但她低估了自己的妒忌心,也低估了英儿的复杂性,男人从来是充满獸性慾望而不能自已的,贪新厭旧是千古不变的定律,顾城迷恋英儿年青的肉体,本来谢烨是想脱身去跟儿子生活而尽为人母亲的天职,但眼看他两如膠似漆,谢烨又不愿放手了,英儿亦不断迫着顾城在三人间作出了断跟抉择,乃至后来所发生二女的爭夺顾城,英儿出走,在德国时谢烨跟大渝(后来之情夫)诱使顾城去澳洲杀英儿等,顾城那时不知谢烨的心已变,他还悔疚自己不忠于妻子,妄想做齐人的罪恶,他决定在写完英儿这本小说后寻死,而償还他对谢烨的情债,但谢烨的稳情露馅了,顾城思前想后又不想死了,因此提出离婚,自己跟儿子再过新生活,但谢烨不肯答应,仇恨心已占据了他的灵魂,一个当初如此恩爱丈夫的妻子,竟然发展到非要丈夫斃命以抵赏自己所承受的伤痛,甚至计划接情夫迁入英子曾跟顾城居住的白色小屋的行动,来刺激顾城去死,最后一切负能量及情绪突破临界点,悲剧不得不產生。人从来是有着自私,复杂,残忍的天性,问题是当事人如何适当的处理,生活中有太多不同于自己理想的落差,包括感情的世界,真诚地面对自己,也许是唯一的出路,反反复复,拖拖拉拉,结局一定不如己想人意。正如文昕在书中表述,在这悲剧中英儿失去的是人格;谢烨失去的是性命;顾城失去的是人生。往者已逝,但他们充满戲剧的一生,却恰恰值得这一代迷失的人们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