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私人书信:此去经年》读后感900字
从徽因老师曾经的文章,学术的、议事的、抒情的、闲谈的,可以感受到这个被用标签替代的才女,有着更多更多灵动的内在。
第二章以朋友间的书信为主。读第二章,会感受到率真的徽因老师。她襟怀坦荡地讨论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不掩喜怒。尤其是这句“实说,我也不会以诗人的美谈为荣,也不会以被人恋爱为辱。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这种“不管你夸我还是骂我,都不会改变我”的理性自我认知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第三章以散文诗歌为主。读第三章,会感受到细腻的徽因老师。大部分人都有同样的眼耳鼻口等sensor,但她对周遭事物的感受却比大多数人更加丰富敏锐,她能够捕捉到那种瞬息的情感,例如几个情感转换之间那种过渡的瞬间。而且,这种情感里经常包含着一种intrinsic characteristic。隔了几十年读到,还是觉得有被击中感:“站岗的巡警向他看了一眼,奇怪,有时你走路时忽然望到巡警的冷静的眼光,真会使你怔一下,你要自问你都做了些什么事,准知道没有一件是违法的么?”
第四章以建筑学术为主。读第四章,会感受到浪漫的徽因老师。不太能用“苦中作乐”去描述,而是一种好似与生俱来的浪漫气息。而且,学术工作者们谈到自己的本行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看到北齐天保三年造像碑,我们不小心的,漏出一个惊异的叫喊,他们乡里弯着背的,老点儿的人,就也露出一个得意的微笑,知道他们村里的宝贝,居然吓着这古怪的来客了。”简直像个电影镜头,要是会议或期刊收录论文的同时,也收录一册论文的花絮或是实验NG集合,应该也会蛮有趣的。
最后若是再倒回去读第一章,可以再领略一遍徽因老师一生的风采与哀愁,也会有不同的感触。梁从诫先生的这句文艺复兴的评语十分妥帖:“母亲也许可以算得上是一位多少带有一些“文艺复兴色彩”的人,即把多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文艺的和科学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的、东方和西方的、古代和现代的——汇集于一身。”
有兴趣还可以看央视的记录片《梁思成林徽因》,从他们的好友费正清教授夫妇,女儿梁再冰女士的回忆等等,展现他们颠沛流离却充满浪漫传奇的一生。“母亲的一生中,有过一些神采飞扬的时刻,但总的说来,艰辛却多于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