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荡的世界:风险,人性与未来的前景》读后感1700字
《动荡的世界》,19万字,阅读时长13小时30分
格林斯潘在任美联储主席19年,应该是任职年限最久的一位联储主席了。此书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揭开老格在任期间的神秘朦胧面纱,得以了解他在长期任职美联储主席尤其是面对金融危机期间决策的背景和逻辑,可清晰地为读者呈现老格同志的形象和金融思维逻辑,同时伴随着他对金融问题的多角度思考,给读者带来难得的眼界高度和视野。这是一本金融从业人员了解宏观金融市场和宏观金融风险管理的一本好书:
1、与阅读伯南克的《行动的勇气》相比,格林斯潘和伯南克二人所表现出的个人气质和专业素养是完全另类的风格。
老格虽然自诩“想做学院经济学家所做的事”,但通常大家会感觉他更是一个圆滑、老练的政客。
伯南克相比让人感觉更加书生化、学院派一些。前财政部长盖特纳的说法非常恰当和传神:“本·伯南克是一个低调的家伙,他不易歇斯底里或情绪夸张”,“他的长处正好是我的弱点,他的耐心与我的不耐烦相抵”。
2、专业方面,老格是统计学科班出身,无论他在自己的私人咨询服务公司、还是美联储的工作,他喜欢都应用大量统计模型进行分析。这样的统计模型在书中随处可见,支撑了他的绝大多数观点或结论。
从深入本书,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老格显然亲自动手在构建模型,这应该让相比更年轻、工作职责更轻的人感觉汗颜。对于年近80才退下来、多年身居高位、快要90岁还在著书写作的一位老人而言,多么不易!因此,我认为格林斯潘更是一个官僚+技术的复合派别。
3、本书开头的部分,格林斯潘用了大量的篇幅着墨于对行为经济学的影响,而非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理想假设条件下的量化经济学分析。这让我颇觉奇怪。虽然这本书成书于2013年左右,行为经济学理论还没有像如同今年一样,备受关注到荣获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程度,也足以说明这些年学界对传统量化西方经济学纠偏的强大力量。
关于这两种流派或方法的关系,老格对二者区别和关系的认识是:
“任何经济模型都只能把其中的很小一部分考虑进来,经济学家们只能处理数量有限的方程组,并假设它们反映了现代经济的基本驱动因素”。
“行为经济学不是对传统经济学的替代,而且也没有这样的意图”。
在揭开格林斯潘的朦胧和神秘面纱之前,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些人一定很高。然而通过阅读本书,能明显感觉到,其实在市场和危机面前,联储主席和央行行长们也是在各种未卜的经济走势和调控效果的判断中纠结。但正是在上述对行为分析和量化分析的工具支撑下、在兼收并蓄的方法论基础上,给了他们一种趋势判断方面的直觉,从而为决策和判断准确概率的增加提供支持。
4、本书的后半部分,格林斯潘用了大量的篇幅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其中对有些宏观问题和现象,平时在直觉上觉得有些感受,但正是老格的数据和观点让人霍然开朗。比如:
(1)实证分析结论:社会福利与储蓄之间存在近乎1∶1的替代关系。社会福利支出增长对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几乎达到了1∶1,从而严重影响了经济增长率。
(2)实证分析结论:社会福利支出对私人储蓄形成1∶1的替换关系,这意味着将私人固定资产投资转化为个人消费支出。而从定义上来说,储蓄最终可以用于社会投资,也就是促进未来经济增长,但个人消费支出不会增加我们的资本存量,也就不会促进未来生活水平的提高。
(3)基于上述实证,对中国经济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虽有50%的储蓄率,但多数储蓄却被浪费在建造空置的写字楼和地方项目上,这些并不能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4)美国自1965年启动公共医疗计划以来,福利支出占GDP的比重从4.7%持续增大到2012年的近15%。这从一个方面解释和说明了,为什么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速度有所下降。
综上,这些实证分析及其结论,对于宏观调控者有着多么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对于中国近年愈加强调加大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的当下,如何处理好储蓄与投资的效率和比例关系,如何处理好老龄化背景下庞大的福利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挤出效应,都是对宏观管理者能否平衡和拿捏准确的借鉴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