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诃德(经典译林)》读后感1000字
像是在打通关游戏。为了想要在读博尔赫斯时稍微轻松一些,先得读一大通对他影响颇深的前人之书。所以,我决定沐浴焚香、正正经经地读《堂吉诃德》。
幼时读的梗概式小说,完全没有美感。就像鸡精一样,单吃起来,呸,什么鬼!朦胧读到大战风车的故事时,我就觉得在侮辱我智商,以为塞万提斯也是疯子,弃而不读。(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梗概版没他的序言,又或者我没把他的序言当回事儿。)
近年来,我渐渐意识到我应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不是那种单纯的高级趣味和低级趣味的划归,而是想要体会更多微妙的复杂性。该怎么说呢,嗯,好比说就算是现在无聊到重看小时候追的偶像剧,也能具有辨证地找找碴的审美力。最好能发出类似这样的感叹:“这是什么鬼情节和烂逻辑,曾经的我怎么觉得那么理所当然呢!”又或者:“哦,当初我看的这个啊,其实还是有传播爱和正能量的,不过现在阈值高了,这种简单的抒情方式现在可行不通了……”
最近搜到个好节目,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继而引发了我新一轮的“同步链”,恍惚间又开了些悟,就像终于耐着性子读完了希腊神话,再回头看以前读过的书,才豁然开朗。当然,我的同步链条太多,至今未能成网,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再说吧。
这次也是如此,先是看了博尔赫斯的那四集,再把最近读到博尔赫斯在脑子里过一遍,什么迷宫、镜子、老虎统统都有了更深的连接。继而想起手边囫囵读了多次也不敢宣称自己读过的《小径分岔》,明白了症结在于对堂吉诃德没有概念。于是又看了堂吉诃德的4集节目。一发不可收拾,开始读完整的《堂吉诃德》,忽然间连通了很多东西。
不得不说,我找到了捷径。可是感觉梁文道已经把该说的说完了,我没有新东西可说。姑且又混一篇伪书评。
PS:关于梁文道节目《堂吉诃德》四集中,有感触的point记录一下。
1、后设小说。『同步』有近期读的《纯真博物馆》中奥尔罕出场作为读者的我少见多怪了。以及各种元叙事类小说,我沉迷的保罗·奥斯特及博尔赫斯。另外,《小说修辞学》里的四个划分,作者、叙述者、角色和读者,《堂吉诃德》多一个身份,更加的具有间隔感。
2、视角与怀疑一切。『同步』有楚门的世界, 《纽约三部曲》等。(还需要慢慢体会)
3、关于小说艺术里的人物刻画,性格定型而老是做单向选择,还是放任不顾随意选择。『同步』有金庸为代表的武侠小说人物、石黑一雄《无可慰藉》里人物的随意选择。
4、平等的对话。
5、创造自我。
6、关于“前人之述备矣”的感叹。
先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