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读后感1400字
《剑桥中国隋唐史》读后感
唐朝,一个听到名字就让人热血沸腾的时代,一个让人梦里都萦绕的时代。《剑桥中国隋唐史》是我看过的多本分析唐史的书里写得最专业的。
唐朝是中华历史上真正成为帝国的年代。汉代虽强,但毕竟除了匈奴外四面并无强敌,不像唐朝之周围突厥、吐蕃、高丽、吐谷浑、薛延陀、契丹、南诏。。。。一个个豪强林立,而我大唐帝国,在这豪强之地,硬生生杀得群雄具服,万国敬仰,彰显我长安世界中心的位置。
当然,唐朝这个帝国纵观其289年历史,除了折腾还是折腾。从早期的皇权折腾(武则天篡位)到中期的藩镇之乱(安史之乱)到晚期的农民起义(黄巢起义)反正唐朝基本把能有的政治斗争形态基本都玩了一遍了(大概就剩没搞资产阶级革命了。)其中很有趣的是藩镇之乱,我有个个人论点:唐朝的藩镇之乱有点像节度使们像创建一种联邦制的模式,其实在肃宗、德宗阶段,藩镇和中央的关系已经很像联邦制下周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了,那些强势藩镇已经有自己的税务制度、法律制度和藩镇官员自主任命权了。如果不是宪宗通过个人的政治手腕和一些些运气,我甚至觉得唐朝很有可能从帝国制走向联邦制,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肯定会完全重写,这绝对是很好玩的一件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安禄山可以说无意中充当了一个政治制度改革的变革者的角色。我个人觉得中国没有在唐朝走到联邦制最大的原因在于文化,我们以儒家为主的文化认知限制了我们对联邦的认同感,这点我会再花一些时间研究细节。
从唐朝的历史也能看出,帝国真不好当。首先那么大国家,税收的制订就是个很复杂的根本问题。唐朝是真正开始两税法的朝代,真是这个税法制度才基本保证了这个大帝国的经济基础。
税收之外,整个唐朝,外交也是个极其重要的难题。通过结亲、丝绸之路和强硬的军事力量,唐朝让大部分周围的国家都臣服在他周围,甚至东突厥都被灭国。例外的也有,高丽就是块又硬又臭的石头,谁打高丽谁倒霉,隋炀帝打高丽被灭了国,唐太宗打高丽惹得一身骚。
内政方面,唐朝也可以说百般武艺都有尝试,唐太宗时代是三省共管的官僚体制,到了唐玄宗晚期变为宰相独裁制(李林浦竟然做了20多年宰相)再到唐德宗和唐宪宗的宦官翰林当权制等等。。这些内政制度的转变既有必然的逻辑,又有各个皇帝自己的喜好,真的很有趣。
税收、外交、官僚内政和法律这四根基石搭起了盛唐帝国的繁华大楼,但我理解,真正保证这基石稳定的是文化。
大唐是真正儒释道三家都蓬勃发展和融合的时代,唐太宗时代的佛教发展催生了玄奘,武则天时代和唐玄宗时代道教的发展甚至把道教内容列入了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儒家四经的推广,真是这种不断的文化融合使得中华民族真正形成了独特的、先进的和不可复制的中华文化的内涵。这我想是大唐真正成为万国敬仰的帝国的基础。
纵观中国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但凡帝国大餐的产生之前都会有个小小朝代的开胃菜,汉帝国之前的秦朝,唐宋帝国之前的隋朝,明清帝国之前的元朝。。。想想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好像还有个民国小朝,这样想想,咱就更激动了。。。
但回头想想自己激动个屁啊!看看历史,国家兴百姓苦,国家亡百姓苦这好像是一个不破的真理。即使大唐这样的盛世,又有咱老百姓啥事呢?
每天读书一小时,不妨常做糊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