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羔羊》读后感2000字
初次听说《沉默的羔羊》这本书,我想到的是世界最畅销之书《圣经》讲述了一个关于“沉默的羔羊”的故事:“世上的人都像迷路的羊一样,迷失在犯罪的道路上,耶稣看着忧伤不已,无辜的他使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自愿成为世人的替罪羔羊。他像沉默的羔羊一样,被人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就像羊羔被牵到宰杀之地,又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也是这样不开口,默默地走上被钉十字架之路,让世人得到救赎。”
这本书讲得是关于耶稣的故事么?如果不是,那谁又是本书的“沉默的羔羊”呢?带着这些疑问读完《沉默的羔羊》,我们发现书中的“沉默的羔羊”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那些死去且被剥皮的无辜的女人”被杀手“野牛比尔”当成自己“破蛹成蝶”沉默的替罪羔羊。
“野牛比尔”的真名叫做詹姆,他出生证的名字因为医院工作人员拼错,别人经常叫错,为此他通常表现得异常愤怒。书中一个对他比较了解的人是这样形容他的——“他,只是一种整个儿都没有的人,又想满足,所以就发怒。只要他一进门,你总感觉屋子比原先要空荡几分。他十二岁就将爷爷奶奶给杀了,品性那么暴躁的一个人。”虽然这样的表达比较抽象,但是可以感受得出来詹姆的一些可怜之处。
没有工作,生活好像一切都很失败。一次意外,他看到了一只蝴蝶“破茧成蝶”的过程——“蝴蝶从茧子里面爬出来,空中飞舞着蝴蝶的粉尘,阳光从窗户照进来,也可见粒粒尘埃。”可以想象那样的画面多么美。后来的他就痴迷养殖死亡蛾,看它蜕变地过程。同时他对眼前的自己是不满足的,以为自己有易性癖,想变性却遭到各大医院的拒绝,心灵扭曲地他杀了每天经常都能见到的第一个女性,然后就有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身材尺寸的凯瑟琳。只是为了剥下她们的皮,做成“带奶子的背心”穿上,满足自己对于美丽的妄想。为了揣摩研究做好这样的皮子的衣服,詹姆可是下了不少功夫的。他说:“一个有吸引力的人是有可能被紧紧拥抱的。”也许这就是他内心里最深的渴望吧!
书中详细描绘了他对自己的狗充满了怜惜,称它为“宝贝儿,甜心”,当小狗被自己绑架回来的凯瑟琳抓住了,并以此威胁他,他又是那样痛苦。对宠物狗的百般宠溺,却人际关系淡漠,甚至杀人剥皮不眨眼。很难想象二者能在同一个人身上体现。
詹姆最终被女主杀死,断气前他看到自己养殖的飞蛾发现了红外光,然后飞到红外灯上落下,翅膀一扇一合,在天花板投下了巨大的影子。他说:“要是能……这么漂亮……会是什么感觉……呢?”电影里面对这个杀手的解读是认为詹姆在童年时期被美丽的母亲虐待,让他将女性性别和控制力联系起来,故而才想要变成女性,重拾掌控权。书中虽未提及,但是我们可以看出,他至少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来赢得拥抱,他认为只要变成漂亮的女性,人们就会给她关注,给他拥抱吧!
就像《麦田守望者》的主角霍顿在他辍学后的三天经历了各种让人失望的事情,他一边对虚伪的,肮脏的,令人厌恶的大人们破口大骂,一边在内心有这样的渴望——作一群在麦田里玩耍的孩子的守望者,免得他们跌落悬崖。在文中的最后他原谅所有那些他看不惯的,那些伤害他的大人们,只因为他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缺少一个守望者,以至于他们跌落悬崖长成这样破碎的大人。也许我们的杀手詹姆曾经也只是一只无助的沉默的羔羊,少有温情,总被拒绝,他只是缺少了一个生命里的守望者吧!
第二层含义则是女主人公史达琳则因为在自己的童年当中未能解救一只无辜的羔羊而自责,在夜晚睡眠时被惊醒,听到羔羊的尖叫声。长大过程中她不断地让自己变强,在学校成绩优秀,在联邦调查局的实习当中也是奋不顾身,只是为了能够让自己有能力去搭救那些无力的羔羊。这一次遇上“野牛比尔”的案件,能够亲手抓住杀手,解救无辜的羔羊,就可以让那些羔羊沉默了。
在上司克劳福德以及莱克特医生的鼓励与协助下,史达琳一直勇往直前,其中印象深刻,让人想想都后怕的有两幕:一个是她独自在深夜的废旧车库里找到一个玻璃瓶泡着的死人头;另一个则是只身在黑暗中与“野牛比尔”惊险对决。相信无论是读书还是看电影,很多人会被女主角史达琳圈粉的。史达琳最终通过成功营救了凯瑟琳这只羔羊,内心那只羔羊终于不再尖叫了,完成了自我的救赎。
大多数人都曾有一个破碎的童年,有的人是被别人压迫,必须无条件顺服父母的决定和选择;有的人缺常常被忽视,缺少父母朋友的关爱;有的人总是被否定或者误解,或者不被尊重,这样或者那样的伤害……这些人当中有一部分人长期受压抑,直到有一天爆发后,拿刀走向人们;有一部分人则是走向抑郁,找不到活着的意义;更有甚者,有一部分人走向扭曲和变态,比如《沉默的羔羊》的詹姆;当然也有一部分像女主角史达琳一样选择保持心中善良的种子,最终完成自我的救赎。
我们每一次选择都是想要对过去的那个自我进行救赎,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选择都能把我们引向正路,有时会引向绝路,前者如史达琳,后者如杀手詹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