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终结》读后感800字
据说这本书写成两年后才在香港出版(2005),四年后才在国内出版(2007,复旦大学出版社),但这也是距成书14年前的事了。
竟然到现在还能再版,觉得有些意外[奸笑]。
帝国制度的兴衰,很宏大也很敏感的一个话题,易公条分缕析地娓娓道来,还顺便纠正了一些已当作口头禅的说法错误,比如封建专制主义。还澄清了一些概念,比如法制和法治的区别,以及专制未必独裁,独裁有可能实行的是共和制等认识上的错误,还有“罪己诏”的迷惑性……不得不说,他以理说服了读者。
作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帝国制,是由邦联形式的封建制演化而来。西汉初年有郡国制作为过渡,但又迅速回到帝国制的轨道上。帝国制一统江湖长达两千年之久,为什么清朝在经历了朝代无数更迭的帝国最终没能沿着历史的车轮开启另一个新的王朝?这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情。
为了维护一个成熟的农耕文明社会的稳定,帝国制在政治上采用中央集权,精神上采用伦理治国,行政上采用官员代理,走过了秦暴,汉强,唐盛,宋精,元退,明乱,清腐……最终皇帝集立法行政监察于一身,而强大的官僚集团与皇权长期产权不清,又拥有实际控制操纵牧民权力,不仅形成了制度性的腐败(耗羡),还加剧了帝国内部矛盾的冲突……这些分析一下改变了之前面对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史不知从何下手的困境,沿着一条清晰的线索,惶惶帝国制度的起承转合,逐渐清晰于眼前。
这是看完易公的第三本书,彻底改变了对他“明星”印象而加重了其“学者”印象的得分。可能是研究过艺术史的缘故,易公的文章在论点新颖,论证严谨的基础上兼顾形式上的对称结构美,这个就非常难得了。
有人说他书中观点无非是对前辈学者的观点梳理总结,我不这么认为,至少这本帝国的终结,他的视角和思路,对我视野的开阔说云垂海立,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