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之味觉现象》读后感900字
美食的书近几年陆陆续续也看了几本,陈晓卿的《至味在人间》、蔡澜的《暖食》、袁枚的《随园食单》。陈晓卿是舌尖的编剧,写的书却完全不是舌尖体,充满了接地气的江湖味道,对不为人知的乡野美食也搜寻的最彻底。蔡澜的书嘛…每道菜都要先考据,弄出一串串夹杂着外语的食物的来源,写食物写的不过瘾,写感悟也写的不深入,越看越不喜欢。袁枚,这个能写出随园诗话的文豪,写出的随园食单却是活脱脱的菜谱,不厌其烦的细节中透露着独属于文人雅客的讲究,很适合做新东方学校的教材。
梁文道先生的这本却是最不像食经的一本。据他讲,他是顺德人,童年是在当年各省正宗的美食荟萃的台湾,长在香港,又是学哲学出身,所以他这本书其实是以食物为契机引发的对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的思考,看完感慨,梁先生,毕竟骨子里是个文人啊。引用他写葡萄酒的一篇文末感慨为证:
在老一辈人的心目中,酒不该是这样喝的。我们应该放松心情,为不同的气候、不同的环境选择最恰当的酒,而且要配上美食。一口食物一口酒当然会影响我们对酒本身的判断,可是在搭配绝妙的情况下,它们产生的化学作用又岂足为外人道呢?先不管它,且让我们继续聊天,谈谈这瓶酒的故事和酒庄主人的趣闻。又想起那一年的盛夏曾经与朋友在他家的后花园开过同一款酒,当年它仍是含苞待放,如今竟已繁花似锦。
时光流逝,有酒为证,岂不妙哉?我们爱酒,以酒酿出生命中的美好,视之为友。又何劳把自己放在实验室里穿上白袍,玩弄记忆的游戏,猜测试管内的物质来源,虽然像是法官,其实沦为酒奴?到底是人喝酒,而非酒喝人。
这段文字算是本书特点的一个缩影。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完这本美食类的书后印象最深的是书里引用的一位建筑师的话[糗大了]也是为什么我看了美食的书却认同了书里一个与主题自相矛盾的观点: 人生不以美食为目的,正如衣服存在的理由是人,人却不能为了穿衣而活。[憨笑]
夜深人静这个晚饭消耗殆尽的时段,尽量还是不要看这本书了,既逗馋虫,又费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