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传》读后感1500字
断断续续二十多个小时,是人物传记但又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书中引用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马恩选集》《马恩文集》《资本论》《列宁全集》,燕妮的《回忆马克思》等书的内容,作者翻看了几十卷原文,详细的记录了马克思从读书开始到最后为无产阶级革命奋斗的理论创作,与资产阶级在笔头上的较量,马克思的表现是淡定,英勇,富有智慧的。自学是马克思的主要学习方式,而且范围也很广,涉及哲学,历史,法学,文学,艺术,外语…作为一个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博学多才可以从他身上体现出了,一生不断埋头在书堆中,需要的毅力又是从哪来的?
马克思早期与青年黑格尔学派接触的比较多,但它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伪论者,他们并不是为了理论而理论,为批判而批判。因此在《神圣家族》中阐明了马克思与这一学派的彻底决裂。后来马克思在《莱茵报》《德法年鉴》《新莱茵报》《纽约每日论坛》等报刊发表自己的政治观点,但遭受到资产阶级的迫害也是一次比一次严重。
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的民族性就是他们共同的剥削本性,雇佣工人的共同特点是:雇佣劳动、自由的奴隶制、自我售卖。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恶化,在伦敦的时候,马克思说:“大不列颠是资本专横和劳动被奴役达到了顶点的国家,在任何一个国家中,对于拥有一批产业大军的百万富翁和勉强度日的雇佣奴隶之间的中间阶层都没有消灭的这样彻底”。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与劳动者相对立,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劳动”,劳动者同他的劳动、同自己的人类本质、同人的相异化,他深刻部析了工人与资本家的对立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萌芽。为《资本论》的问世铺垫了基础。
梅林说:“对《资本论》惊讶的人多,读它的人少,惊叹的人多,理解的人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情不自禁想到书中提到的一段话:为了创作《资本论》,马克思博览了从古代到他那个时代的各种著作,其中包括哲学、历史、文艺及数学、物理学、机械学、土壤学、细胞学、生理学、农业化学、甚至还学习意大利薄记。据不完全统计,他为写作《资本论》读了一千五百多本图书。一本书的问世,背后的铺垫是这样的夯实,梅林说的话未尝不在情理之中……当1867年第一卷《资本论》问世到最后完稿。马克思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部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论证资产阶级必将灭亡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必然性。
作为一个思政专业的学生,马原和政治经济学等许多专业性的知识接触过,很多内容读起来比其他知识更容易明白,但这也只是懂表层而已。劳动力商品越说中指出:“货币只有同活的劳动能力相交换才能转化为资本,而工资只是劳动力价值在货币上的表现”。其中政治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二重性,劳动的二重性,货币本质论,资本本质论【运动公式:G―W―G+g(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无产阶级贫困论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论都做了详细的论述,读的过程中会想起当初学这些内容时,完全听不懂的尴尬局面。还有后面对剩余价值的详细推导中: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和三种形式(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
2-流通时间和流通费用.
3-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5-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
6-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发现又回顾了一遍考试的主要内容。[捂脸]
马克思一生是坎坎坷坷的,几十年如一日,或平凡或伟大,因生活拮据使子女相继离世,为革命斗争而东奔西走,甚至沦落到流亡的地步。但好在有恩格斯这样一位挚友。知己难遇,此生遇一人足矣![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