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读后感1600字
一气呵成读完了这本书,简单整理一下思路与感受同大家一起分享。
1.小说家在宽容与矫情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小说家这个职业的自由,因为每个小说家都有自己的风格。但当遇到不懂的欣赏自己的同行或读者时便矫情了起来,其实这也是人性本质,倒也不是小说家行业的专属。
2.新人奖更像是小说家行业的认同,在刚刚入门时更为重要。
3.在获奖这个问题上,村上认为读者更重要。毕竟,流芳百世的是作品,不是奖项。
4.原创性是一种心灵状态,犹如有新鲜空气的窗户。能够将自己风格独特的作品让读者立刻明白,也有着由内而外、与时俱进的自我革新,并且独特的风格随着时间流逝,能吸纳到人们的精神中,成为价值判断的标准,或后来者的引用源泉。
5.小说写的是细节。将日常见到的所有人事物的细节,都记到心里,并分好类放进记忆的抽屉里。切记,不妄加自己任何的判断及评论。在使用时,也时刻保持好奇心,不断提问,自然从笔尖流淌。
6.写长篇小说。时刻提醒自己不随便浪费素材和精力,专注在写长篇小说的领域。短篇小说更加考验的是如何大胆的设计故事,情节也是敏捷且灵活。长篇小说可以更从容的构架内容,展现文体。在开始写小说的时候,村上有一些独特的习惯:
a.书桌收拾整洁的仪式感;
b.每天坚持写10页(400字一页),不多也不少,但坚持每天写;
c.写的时候中间不回看,只管想到哪写到哪;
d.写完后给自己放假一周休息,作品也放在那里先“养护”;
e.第一遍修改,是大刀阔斧的彻底改写,调整整体故事的人物结构及逻辑,通常要耗时一、两个月;
f.第一遍修改完继续将作品放在一边养护,自己要休息一下;
g.第二遍修改是填补细节内容,调整节奏松紧,然后再将作品放到一边养护半到一个月;
h.第三遍就是要交给第三方看了,一般都是交给太太,听取她的建议,听到建议之后无论如何都会修改,改过的总比之前的会更好;
i.第四遍就是交给出版社的编辑阅读,记住有意见总比没意见好,当然改的方向也可以自己定夺。修改更重要的是行为本身,是对作品的态度。当你用到当时最好的状态和能力完成作品,出版后的声音就不必要太过在意了。
j.当用最充分的时间完成最好的品质,也就没什么后悔的了,所谓“已尽人事,已竭所能”。要与时间成为好朋友,那就一定程度上要运用自己的意志去掌控时间,主动出击。
7.彻底的个人体力劳动。构筑空想,转变成为文章形态。等于把不具形象的主观事物转换成为具有形象的客观事物。这是一项孤独的工作,经常需要沉到意识的底层去挖掘。所以要平衡好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如果想要意识坚定,身体也要结实。坚持一项运动,是不错的选择。
8.关于学校。更加重要的是发现并保持自己的兴趣。例如阅读的习惯,比学习本身更重要,如果可以,建设一个属于你的“一个人的回复空间”,最好也可以获得家人的支持。
9.该让怎样的人物登场。小说中的人物都是空想出来的,一直避免用生活中的人物原型,是因为担心尴尬。人物都是从素材库中积累,自然地去写,由不同现实中的人拼构出来的。写小说,就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变成任何一个人。第三人称方式的小说,人物会更佳丰富,内容仿佛也更佳自然,内容也会宽广起来。也可以把自己分割寄托到不同的人物中去。人物的丰富性,也是作品成熟的一种标识。文学作品的高低,经常也是由人物的真实性反映出来的,毁誉参半的人才更像一个真实的人,故事也会更加生动。
10.为谁写作。与其说是为读者,更不如说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心情舒畅,写作其实也是一种自我疗愈。而且创作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包含着自我修正的意图。
结尾:
日本文学评论家岛森路子说过:“是我又不是我,是现实又非现实,是虚构又非虚构,精神视野中有而现存世界中无却又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通—村上春树一直在写这样的东西,这样的现代神话”。“……这似乎既是作家个人的世界观,又是我们这个时代共通的感性”。一言以蔽之,村上写出了边缘人的社会意义。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引起广大读者,包括主流读者的共鸣。推荐大家一起阅读他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