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五讲》读后感700字
不像哲学教材那么体系结构化,但因此也多了许多丰富饱满。有些地方的概念或者命题过于武断没有任何推理论证,是最大瑕疵,不过作为一本通俗而不肤浅的读物,不影响此书整体质量。
西方哲学,其实只有一个主题:形而上学。其实很难定义何谓形而上学,但它的对象一般都是最普遍和极限的问题,比如上帝、灵魂、自由、本体、存在,把经验的具体事物无限的普遍化就是形而上学对象。然而就像书里所说,或者像康德所说,绝对的形而上学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的认识只能追求“确定性”,然而确定即意味着有清晰明确的规定,可是一旦最普遍的对象被规定了,它也就不再是最普遍的对象了,所以,西方哲学追求的形而上学其实失败了,未来也不可能。那么是否西方哲学就因其失败而应该被我们像糟糠一样而弃之呢?其实亦不然。
形而上学教会我们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是有限的崇高。形而上学正是人因其有限而希望超越自身抵达无限的愿望。在每一个形而上学的命题里,其实饱含的都是人最“终极的追求”。虽然康德作为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是失败的,但是他比任何一个哲学家都更接近一个最深刻的问题: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形而上学没有给我们答案,未来也给不出答案,因为如果提问的方式本身就错了,那么这个问题本身也就无法被回答。人是历史的人,具体的人,是一个在无限中有限展开的具体的人,人的无限性在于这是一个永远开放的未来,人的有限性是因其具体,每一个此刻都是人去构成的,所以无法被回答,无法被终结。无法被回答不代表我们可以不去思考不去追求,因为真正的本质其实就在去构建的此刻。
头顶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常怀惊奇,保持敬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