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的最后岁月:1966-1976》读后感1300字
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有人活成了神,有人活成了野兽,有人还是人,有人假装人。
小不忍则乱大谋,为了稳住局势,周总理与豺狼同流,却不与之合污,虽然不得已说过违心的话,但时势所至,只有如此他才能稳居高位,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前对于总理有两点深刻的认识:一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他志向远大,意志坚定,爱好学习;二是小学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他为国爱民,恪尽职守,深得人心,倍受敬仰。
此书,让我对总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乱世出英才,乱世显人性。总理是经得起考验的人,虽然文革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但就像他说的一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有些事情总得有人做,有些恶名总得有人背,他选择了背负。在文革中,他知道他必须谨小慎微,顾大局而失小节,面对文革的错误倾向,他不能像二月革命的同志们一样视死如归,他要考虑更多,不能让动乱进一步扩大,所以必须隐忍。
得亏总理极高的智商和情商,巧妙的化解了许多危局。
在政治上,借毛主席的话语趁机写下一份名单保住了许许多多的革命先烈;着手起草的文件、社论等在各种程度上抑制了文革的恶化;弃众人诋毁于不顾,坚持革命、建设两手抓,使我国经济建设损失不至于进一步扩大;坚决不允许革命闹进外交领悟,在外交失权时,找准机会迅速夺回,使我国外交事业在文革时期依然取得进步;坚持科技军事研究,领导两弹一星等高科技向前发展……
在思想上,虽然不理解毛主席文革时期的革命思想,但为了保证统一领导、促进团结,始终坚持贯彻落实,即便是文革后期发现错误,亦是利用柔和手段予以化解,力求稳住大局避免恶化。他隐忍,不是表明他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也不是反应他对文化大革命错误路线的盲目执行,而是在等待时机。林彪反革命阴谋一破财,他就趁机掀起对极左思潮的批判,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也为重新认识文革打开了局面。
说总理隐忍,有大局观,是因为总理确实可敬。在我这一凡俗之人看来,可谓憋屈至极。无论面对谁,也就毛主席职位高过于他,但他都是平等对待,即便被一群失了智的红卫兵讥讽,他依然耐心解释。即便被江青等人诬陷,他只道“疾风知劲草”,依然埋头工作。
或许他真正不再隐忍时,就是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那段时间。从1975年各种支持邓小平复出,在各种场合带着这位“第二号资产阶级走资派”开始,总理终于露出了他舍生取义,豪气干云的一面,或许他知道他离死忘不远了,安排好后事,是时候发挥余热以死亡来对江青集团进行正面反击。这时的总理虽常常病居医院,却时常和邓小平商讨国事,支持邓小平的全面整顿。全面整顿深入人心,虽然以失败告终,却在许许多多的人心中埋下了反思的种子。
总理逝世,万万人同悲,总理死前在医院的呐喊,总理死前还在被诬陷,总理死前一手支持的全面整顿瞬间被打碎,这一切因素综合在一起,激起了无数人对总理的缅怀,对现实的深思,毫无疑问总理对文革的结束影响巨大。
总理死了,总理甚至是抱憾死的,总理为那个时代付出了一切,可惜那个时代并没有给总理以好脸色。
感恩总理为国家和人民所做的一切,总理逝去了,却活在了我们无数子孙后代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