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莺书店》读后感1900字
《读书》
所谓读书无用论,所谓名校毕业生素质不行,都是考试机器,其实都是非常非常非常极端的例子。
而无知的人,最喜欢扯虎皮当大旗,用那些不上学而成功的极小概率的事件,去为自己辩护,并以恶意揣测他人。如果拿你认知里面不上学的最好的来比,为什么不拿上学中最好的来比呢?如果没有,那只能说明你自己档次不够,不要给任何人扣情商低以及书呆子的帽子。他们大多数只是没有接触某些东西,如果接触了,我相信不比你以为的最好的做的差。
不要把学习看得过于功利,看书也是。性价比最高的生活方式就是看书。很喜欢《岛上书店》,《解忧杂货店》,《夜莺书店》…,它们的存在真的是改变了某些人给了很多人的心理慰藉。 我也像里面一样,节日送同学书,但是不讨喜,送礼还是投其所好吧。而无论纸质书也好,电子书也好,贵在阅读。不知道那些人家拿个手机就说现在人都离不开手机,拿个书在火车站就随手拍人家的人是什么心态,拿手机不能阅读?在火车站看个书这么稀奇?人家共享书籍,吐槽人家书都是新的,人家能坐地铁胳膊里夹本书嘛?通过别的方式读完了啊。 腹有诗书气自华。肯定别人的优秀那么难嘛。我始终觉得看书多的人很优秀。
你最大的迷茫就是因为读书少而想太多。
《转》大家读书无非几种原因:有人为了乐趣,有人为了知识,还有人为了求智慧。
在《巫士的穿越》中,塔夏莎讲述过一段相似的经历:
“塔夏莎,你不会为乐趣而阅读吗?”
“不幸的是,我也只为了知识而阅读。”我说。
曾国藩在修身十二法中讲过读书的习惯: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希米在《让“死”活下去》中,描述过史铁生读书的习惯:
你说为什么写作,就是为了不自杀。你真的自杀过,真的因为写作而活下来,你的结论和加缪一模一样——那时候你还没有读过加缪呢。你就是因为这样想啊想,使劲地想,才把好多问题真正想透了,真的是融会贯通,像你这样的傻人总是用傻劲。我曾经嘲笑你看书慢,好几次,我发现你在前一页书边上写的话,正好是作者下一页写出的,我说你干嘛不往下看,结论就在下面,干嘛停下来自己想,非这样事倍功半——其实那恰恰是事半功倍,那些由亲历悟出的,那些经历了苦苦的思索悟出的,融在血液里,不光更丰富更有力,而且还会生长,成为经久的营养。你知道这才是傻子最聪明的地方,傻子就是这样超过聪明人的,大智若愚。有些傻子只是看着起来傻,或者说你的聪明是自以为是的聪明。
孔子:“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深得我心:
孔子讲研究《易经》“玩索而有得”,用玩的啊!这里“索”就是探讨。我认为孔子用“玩索”这个词用得好极了!读书要轻松,真正的学问要轻松,不要像你们那么认真紧张,学习也是,这也正是学神与学霸的区别。
史铁生在《诚实与善思》中,还有一段关于阅读的思考:
读书也是一样,不要多,要诚实;不在乎多,在乎善思。孩提之时,多被教导说,要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近老之时才知,若非善思,这习惯实在也算不得太好。读而不思,自然省得出去惹事,却容易养成夸夸其谈的毛病,说了一大片话而后不知所云。国人似乎更看重满腹经书,但有奇思异想,却多摇头——对未知之物宁可认其没有,对不懂之事总好斥为胡说。现在思想开放,常听人笑某些“知识分子”是“知道分子’;虽褒贬明确,却似乎位置颠倒。“道可道,非常道”,“君子之财,取之有道”,“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读书所求莫过知“道”。而知也知之,识也识之,偏不入道者,真是“白瞎了你这个人儿”。
在《朝霞》的前言中,尼采表达了对读者的期待:
这篇前言是一篇迟到的前言,但并没有迟到太多——毕竟,五年或六年又算什么?一本这样的书,一个这样的问题,是不能速成急就的;无论如何,我们二者——我以及我的书——都是lento(慢板)之友。
语言学是一门让人尊敬的艺术,要求其崇拜者最重要的:走到一边,闲下来,静下来和慢下来——它是词的金器制作术和金器鉴赏术,需要小心翼翼和一丝不苟地工作;如果不能缓慢地取得什么东西,它就不能取得任何东西。
但也正因为如此,它在今天比在任何其他时候都更为不可或缺;在一个“工作”的时代,在一个匆忙、琐碎和让人喘不过气来的时代,在一个想要一下子“干掉一件事情”、干掉每一本新的和旧的著作的时代,这样一种艺术对我们来说不啻沙漠中的清泉,甘美异常。——这种艺术并不在任何事情上立竿见影,但它教我们以好的阅读,即,缓慢地、深入地、有保留和小心地,带着各种敞开大门的隐秘思想,以灵敏的手指和眼睛,阅读——我耐心的朋友,本书需要的只是完美的读者和语言学家:跟我学习好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