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威尼斯》读后感1200字
一篇关于《迷失威尼斯》的书评
《Der Tod in Venedig》个人对德语名的理解就是发生在威尼斯的一启死亡事件。这个版本把它译成《迷失威尼斯》在我看来比德语原版名字更耐人寻味些。照原意来看:迷,惑也;失,去也。两个字组合在一起一般指找不到道路上或内心的方向。大概因为“迷”总是和“迷恋”、“痴迷”连用,看到它总令人联想到一种执迷不悟的劲头。再结合小说大意常让我忍不住浮想联翩:痴迷至深,遗失自我,在威尼斯……
故事大概讲述的是一位中年知名作家一时兴起想去度假,几经车舟辗转来到了威尼斯,并在此遇见了一位美少年——托齐奥。从一开始对于这种近似于古希腊雕像的极度理想之美的震惊,下意识的注意少年的一举一动,到要离开少年时感到惶惶不安,想到自己可以再留下来而又激动不已;再到每日跟踪观察少年的一举一动,因为看到他而心跳加速,不见他而惊慌失措,最后发现他再也不能失去他。
“他很早就睡,因为九点钟时,塔齐奥就会从视野中消失,对他来说一天已结束了。”
可以说青年时期严于律己、勤勤恳恳、极有理智的文坛才俊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为一人牵肠挂肚、鬼迷心窍、看上去举止有些疯癫的大怪人。他极度沉迷于那少年。以致瘟疫爆发时他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安危,而是担心少年一家会离开。对瘟疫导致的严重局势秘而不宣,他觉得自己像是威尼斯当局的共犯,并因此而感到兴奋不已。几日后少年一家也准备离去,而或许在那之前不久作家染上了瘟疫。就在那个烟雾迷蒙的早晨,他安详的坐在躺椅上,看着美少年孑然漫步浅滩,淡淡微光打在他优雅的起伏轮廓之上像一圈圈璀璨神晕,少年缓伸双臂,迎着微风,像要翱翔,作家看得出了神,游思涣散,他不觉低下了头,手臂轻垂。渐渐逝去。
古今中外对于写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爱慕之情,更受欢迎的向来是年轻美貌男女的青涩之恋。在一众莺莺燕燕、伤春悲秋的恋爱文学作品的衬托下,托马斯曼这一出中年大叔对貌美小男孩的禁欲之恋简直要算一股清流。谁说迷恋之情就只能是异性之情了?只能是君王遇洛神,牛郎恋织女?有时候心中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执念,想要坚持,想要追寻,不想认清现实,痴痴地,不回头,要去找寻一份真挚美好。
其实作家对于美少年的迷恋有些不像人间之物,脱离世俗烟火,熙攘人群。那是一种存粹的对于美的追求,对于希腊古典美的崇拜,那个众神林立的世界,那个一切艺术与诗意的极致向往……
“爱的那个人比被爱的那个人更伟大”
这情绪跌宕起伏,患得患失,全是我一个人的事,与那人何干?还好,你没有去找那少年搭话,不然梦幻化泡影,这剧还怎么唱下去?
-你可以选择不要跳进那深渊
-可我不想
当美少年在那一刻伸出双臂,面朝远方,我仿佛看到了作家真正向往的那个艺术的彼岸,或许是荷马笔下波澜壮阔的英雄时代,或许是那个还受雅典娜女神庇护的城邦,或者是浮士德魂归的天堂?总之,很远很远,我这不羁的魂魄终于摆脱这糟粕的身躯,要去到很远,很远……
Keren
2018.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