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读后感1000字
#读书打卡# 2018.2.21—5/50—《亲历投行:中国投行的若干传言与真相》
作者对自己的这本书的定位和认知都很明确,这本书记录的种种并不是关于这个行业的大格局,而是一名普通从业人员在一段标志性的年代里切身的感受。以个人经历为主线的纪实读物,更多地是作者主观的真实感受的坦白与倾述,起到的是对外部人士的辟谣文或普及文的功能,让人可以对在投行生存的真实状态有所了解,但干货与亮点确实不多。
“不是曾子墨的投行不是徐静蕾的投行,而是真正的中国投行,忍得住熬夜、放得下身段、撑得起光鲜,受得起粗劣。那段全角半角、中英文数字更是让我想起带我出道的那几位良师益友,一个小小的符号,却是让一个投行人从随意到严谨的转变。”
“很多人向往的投行生活,在中国主要就是长期出差的生活。在中国,一次IPO的过程,就是一次企业社会责任和商业道德的全面培养过程,或者是一次为了让企业看上去满足这些标准而进行的“包装”过程。”
“那你试试在一个企业趴了好几个月把材料报上去了,又经过证监会几个月的材料审查和反馈,最后在发审委审核阶段把这个项目给毙了,传说中的巨额项目奖金转眼间就成了泡影。”
其中作者对一级市场发行定价的讨论比较有价值。
一是有关行政指导下的投行发挥问题。比如2012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一级市场发行价格的行政指导:即上市企业的发行价不应该高于同行业平均市盈率的25%,换句话说,投行的收益率上线被锁定死了。这让我想到了之前戴立宁反对政府过度的父爱主义的行政介入干预。行政指导下的发行市盈率也可能伤害真正的好企业,使其融资受限——所谓的行业平均市盈率对一些新兴行业或细分市场的企业完全不公平。另外,真正的市场价值可能会反应在二级市场,这无疑相当于把一级市场的蛋糕分给了二级市场,监管层在一级市场发行阶段人为遏制发行价,真正的价值最终会被二级市场反映,甚至变成了报复性的炒作。
二是同业竞争与二级市场关联度。就是一级市场发行价与二级市场价格走势的关联性,只有合作共赢才是发展之道。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一级市场不抢二级市场的肉。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只有我不贪你的肉,你才会更多的支持我吃肉,类似众多投资机构,争着认购新股一样;反之,如果每次认购完新股就大跌,估计以后都没得吃,只能一拍两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