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之盐》读后感1500字
又见《生活之盐》
趁着假期清理了一下,发现好多新书都没看,决定以后写读书笔记,先从这本书开始吧,弗朗索瓦丝•埃里捷的《生活之盐》。
作者是一名法国女性,生于二战前,人类学家、哲学家。
这本书起源于一封来信,一位内科教授的明信片,上面留言:“偷得一周闲暇,在苏格兰度假。”
作者立即被“偷”字给震惊到了,谁偷,偷了什么,是教授从一个他亏欠太多还报不尽的世界偷走了一点点喘息的时间,还是相反?他让铺天盖地的人和事、诸多沉重的责任和容不得片刻分心的工作剥夺了他的生活,是患者们偷走了他的生活,是他偷走了自己的生活?
插一句题外话,我要替这位教授申辩一句,临床医师是特别强调责任心的工种,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疾病开展。而疾病,是最变幻多端,琢磨不透的,你需要如屡薄冰,时刻保持警惕,或许一次松懈就意味着事故。你还需要不断学习,磨炼水准。因为人类在,疾病就在,人类在发展,疾病也就发展,灭了天花有艾滋,去了结核有非典。勿论你还要知情知意,否则患者疾病痊愈,但情绪没有跟着痊愈,依旧身陷囹圄。所以临床医生不免身不由己,难以抽身。
但作者此后用三个月中小段的时间,用溪水般潺潺流动的意识写下了回信,集结成了一本书。
她开始是这样回信的:您每天都忽略了那些构成生活之盐的东西,却只是得到一种永远做得不够的负疚感,这样做又有何益?
此后,她思索了到底哪些东西在过去、在当下、在未来构成了她自己生活中的盐?
那便是她长长的梦呓般的独白,有关觉知、感受、情绪,偶尔出现深深的幻灭之感,甚至痛苦。
但她愿意更多地回想生活中明亮的而不是暗淡的时刻,她写出来的,是赞美生活的散文诗。
我喜欢这本书,是从书名开始的,生活之盐,不知道是否取自圣经(“你们是世上的盐。”《圣经·马太福音》)。
但在我的理解中,生活之盐,就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调味。
它可以是随意的聊天,手写的信件,与家人朋友聚餐,在吧台前畅饮啤酒,也可以是失恋时的哭泣,悲伤时的沉寂,是一切美好的,或者不美好,但却能洁净心灵的事物,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变成享受,如同在贫瘠之地点缀花朵。
作者倒是怕被划为享乐主义,首先就自我承认,她的人生的确是逃过了不少烦心事的困扰,也很幸运未曾遭遇贫苦和极大的困境,无须为求生挣扎。所以,她的话可能被视为一个人生幸运儿的享乐主义言论。
但这世界有一帆风顺的人生吗?
谁又无苦难?如有,那么第一,她用生活之盐将困顿调和,第二,她知恩,降低苦难阈值,第三,她信任美好世界,美好世界便降临眼前。如果一个人,遭遇挫折还能云淡风轻,到年老回首时自觉是人生的幸运儿。
她写:
见到亲手种植的鸢尾花第一次开花
满怀爱意地剪下自己栽培的大波斯菊
摘除枯黄的叶子
把马草推得整整齐齐
在喧闹嘈杂之后享受宁静
是的,这是我们天然趋向的东西,是生而为人内心深处渴望的令人愉悦的东西,我们却常常将它们摈除,似乎欢欣就是罪恶,感悟就是矫情,坚持就是僵化,信念就是犯傻。我们常常人云亦云的活着,信奉着人生就是受苦受难的,信奉着生活就是如此,就该如此。我们妥协,不知道争取;我们迟钝,不知道思索;我们痛苦着,又不知道为什么痛苦,也不知道如何去排解痛苦。于是我们自我安慰,人生就是受苦受难的,你看谁谁,比我还辛苦,只能用酒精,用愤世嫉俗的发泄来纾解。
我们不知道,美好应该是随处可见,稀疏平常的。
作者:王妹妹
个人简介:医生,摩羯座,沉稳,偶有头脑发热。爱看书、讲故事、写小说。喜欢亲近大自然,在潺潺水流声中,踩着青苔覆盖的石径,穿行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