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读后感_4500字

《双脑记:认知神经科学之父加扎尼加自传》读后感4500字

切断左右脑的连接 (胼胝体) 会产生两个独立的意识么?

这个问题的答案, 就像是问, 可以串供的囚徒和不可以串供的, 之间有什么不同.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前者能达到帕累托最优(全局最优), 而后者只能达到纳什均衡(个体极值).

无论如何, 弄清楚这事儿, 对我们理解自己至关重要.

况且, 这也很好玩, 不是么..

so, this book is about the life and lifetime research and thinking of an established researcher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 .

here we go…

.

~

[功能偏侧]

左脑, 控制 右侧身体, 包括右眼, 只有左脑有说话能力.

右脑, 控制 左侧身体, 不能说话, 只有右脑有空间能力. 但右脑还有初级的文字识别, 中级的听力, 并且可以随着训练逐渐增强.

不同脑区的功能分化和层级差异说明, 在进化中的顺序是, 先视觉, 后听力, 最后说话.

左脑负责语言, 而语言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社会化阶段的产物, 这可否解释, 这是一个右利手主导的世界? 以及左利手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微弱相关?

..

.

[毛片测试]

如果你给脑裂病人的右脑看毛片, 会如何?

首先, 它认的出, 但说不出, 没有进入 语言意识 层面. 于是, 它会让被试尴尬的笑, 和脸红. 只不过, 被试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如果你问被试的左脑(自主意识), 它会编造出一个理由. 对于其它类型的图片也是同样, 比如恐怖图片.

如果左右脑是两个笨一些的个体,

那么高度分工的大脑, 就是一群各有专长的笨蛋, 组成的军团. 呈现整体智慧!

emergence over scale!!

..

.

[镜像神经元]

社交天性: 镜像神经元负责观察, 模仿别人的动作, 镜像到自己的控制系统, 是理解别人意图的钥匙.

镜像 ~ 自相似 ~ 预测

就像脑裂术后, 左脑通过外部传递信息, (左手模仿右手), 镜像神经元, 是不同个体传递信息的方式, 理解.

由此, 人之间可以理解意图, 协同, 配合, 服务一个更高的目标(超越个体).

军团,

捕杀大型哺乳动物, 伴随焚林, 大型动物迅速灭绝), 而蛋白和胆固醇, 又加强了智力和镜像神经元的形成. 社交和高度发达的群体(族群), 迅速进化, 人口增长!

(4万年前, 澳洲大型有袋, 几千年内全灭)

自此, 人类无兽可猎, 无肉可吃. 不得不寻找稳定的事物渠道– 农业自此而生!

damn!!

..

.

[左右]

长期认为, 右脑居于次要地位.

左脑拥有自我意识, 阅读能力, 和语音理解; 而右脑只相当于一个聪明的猩猩的智力.

书 社交天性 推测, 自我意识 产生于社交行为.

如果左脑是在人类(包括高级哺乳动物, 比如马)进入社会化结构后进化出的社交功能, 那么不难解释两件事:

1 (因为社交在当今社会的核心地位) 这世界是右利手的主导

2 唯一的 自我意识仅仅产生于左脑, 而非双侧脑.

同时我们不难推测, 精神分裂(多重人格), 是双侧脑都发展出社会化的功能, 因而具有独立意志.

事实上, 右脑并非 智力低下. 对于某些任务完成的比左脑更好.

比如, 能更好的画出三维图形 — 这或许解释了一左利手与艺术家之间的某种相关性(以及某些人的某种程度的社交障碍).

一个有趣的实验是, 被试PS的左右脑被分别下达不同的(图片理解)指令时, 双手都会执行. 但当(左脑)被问到为什么选择时(因为只有左脑会说话), 他编造了一个将两者融合的理由.

说明, 对于左脑(意识) 而言, 其右脑的一切行为都属于 潜意识, 而左脑的一个主要功能, 就是 提供解释 — 文科 vs 理科.

这有点像是一个主管, 包庇了蠢事的下属, 被boss质问时, 编出的一个 自圆其说 的解释; 或者自家孩子在幼儿园打了别人家小孩, 于是理直气壮(且盲目的, 书中用的词是 大言不惭)的认为全部都是对方小孩的过错.

解释 产生的那一刹那, 人格即被重塑..

大言不惭! 但并非毫无痛苦的 (according to Debra Morgans reaction when she knew about his bro.)

consistency, is pretty damn hard — even for one person !!

另一个实验中, 被试的右脑看到恐怖的画面.

而当左脑被问到看到什么时候, 她说: 只看到白光, 但是感觉很害怕.

她不能解释原因, 于是猜测说, 是测试者或者实验室让她觉得害怕– 仅仅是因为测试者站在那里 (臆想).

不难想到, 电影音效, 就是这么影响我们的感受的 — 而Hitchcock恰恰是此中大师.

subconscious. intuition, invalid explanations.

照片经历 实验中, 被试双侧脑分别看到一组有叙事性的照片. 之后被分别要求从另一组照片中找到相同的 — 照片不但 涵盖原先照片, 也有相关照片, 和无关照片.

结果是, 左脑会把相关照片也(错误的)选出来.

说明, 右脑只是还原事实, 而左脑抓住了事件的精髓 — 这既是建模, 也是理解的抽象升级. 精髓会更加简练(信息量), 同时也会犯一些细节错误.

不难想象, 我们的思维就是这么理解三维物体的– 从平面升级到三维的 精髓, 一个更高效的信息理解和存储模式.

..

.

[epilepsy / 癫痫 ]

脑裂手术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疗癫痫(epilepsy). 而癫痫是什么呢?

简单说, 就是神经信号的局部或者大范围不受控释放.

其症状是包括: 肌肉痉挛, 僵硬, 失控(当膀胱失控造成失禁), 失去意识, 等.

药物治疗并不总是有效. 而有效的食疗(虽然并未透彻研究), 却与本书话题有关.

即, 高脂肪, 中蛋白, 低(甚至无)碳水的饮食.

说明高碳水的食谱, 确实会引发各种神经疾病..

这某种程度解释了儿童和部分老年的多发: 儿童没有碳水自制力, 而老年的碳水代谢很差..

..

.

[给爷笑一个]

因为开心自发的微笑 和 刻意挤出的笑容 是两套完全不同的机制 — 前者比较复杂, 涉及一系列神经连接(帕金森之后, 失去这项能力); 而后者是有左脑驱动的.

正常人挤出微笑的时候, 左脑发出指令, 给右脸; 同时一部分指令穿过胼胝体到右脑, 发出指令给左脸. 因为连接顺畅, 所以, 左右脸微笑是完整并几乎同时的.

而对于脑裂病人, 左脑指令不能通过胼胝体传递右脑, 于是在实验中, 会出现右脸先笑, 随后左脸才笑 — 可能是因为感受到右脸动作, 也是交叉启动(外部串供)的一种.

但当右脑被下令 笑一个 的时候, 会完全没有反应 — 不识别.

但, 当右脑被下令 眨眼, 吹气 等时, 却反应正常.

两者(1 左脑驱动, 2 右脑不理解 笑一个) 都说明, 微笑 是一个社会属性动作, 仅在人类进入社会化阶段, 才在左脑进化出来的能力.

此外, Malcolm Gladwell 曾经在 Outlier 书中提到, 微笑即使是挤出来的, 也会对心理造成 开心 的心情后果, 即 效果是双向的. 现在看来, 这个结论很可能是错的! 这让我再次对这个 总结学家 的信任降到历史新低~

重申! 没有搞明白内在的运作机制, 仅根据现象, 就强行总结规律, 往往会失效!

Karl Popper and David Deutsch were right again: induction NEVER works! NEVER..

..

.

[交叉线索启动]

胼胝体完全切断的病人, 随着时间的推进, 渐渐掌握了左右脑配合的能力 — 通过 交叉线索启动.

简单说, 就是信息不通过脑内(胼胝体)传输, 而是通过脑外的身体, 甚至身体外的信号– 即作弊.

但这并不是一项容易练成的技巧, 有的病人需要数十年的左右脑配合才能达到常人的协调– 毕竟走体外速慢, 带宽窄, 且有误差.

连体婴儿通过这种方式共同控制同一个身体; 老夫老妻通过多年的生活彼此心照不宣; 驯兽师通过各种小技巧将 作弊信息 传送给正在 算数 的动物; 还有赌场, etc..

设想你在一个问答节目的台上, 正在答一个选择题:

你不知道答案, 但你可以把各个选项自言自语的 逐一剖析, 而台下一个拿着手机google出正确答案的亲友团, 在你 剖析 到正确选项时兴奋的睁大眼睛疯狂点头… see what i mean?

以前我发现自言自语(或更广义的自问自答, 比如在书写清单, 画导图) 相比单纯的在脑中空想, 对一件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进展要快速的多. 也有时候, 当我们脑子里有一个模模糊糊的影子, 却无法用 语言抓住的时候, 我们求助于他人(比较熟悉了解自己的人)提供线索– 神雕 洞房花烛 有一段这个情节, 杨过通过与龙的问答, 找到了寒玉床与逆行经脉对龙的解毒法.

现在我们知道, 语言只是左脑(也有少数人是右脑)中的一部分脑区. 还有大量的脑区是没有语言能力的, 但它们有记忆, 有判断, 能帮你做出综合的决策, 却无法形成抽象的(用于交流的, 比如语音, 文字)或清晰的表达.

而各种形式的自问自答, 恰恰是在激活这部分 聪明的哑巴们, 最终找到答案.

..

.

[生物伦理学]

这是个神马玩意?

没人知道. 但当你知道作者是被George W. Bush(而不是其它任何人)召唤去做 生物伦理 研究的时候, 你就知道是咋回事了 — 于是也没必要奇怪委员会对科学家背景的层层核查.

w就是想搞明白, 生命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以确定 胚胎干细胞研究 是否杀害了生命– 这是个法律, 和伦理的问题, 但这是个科学或医学问题么?

结果就像大家记忆中的, 最终委员会10:7通过了 暂停4年胚胎干细胞研究. 不过后来, 日本科学家解除了大家的困境, 发明了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术 (iPS), 于是道德与否, 科学家都不用再破坏囊胚了.

不过作者的思考颇有启发:

如果我们对于脑死亡的界定(以及可否摘取病人器官)是基于脑功能的结束, 那么有什么理由认为, 还没有大脑的囊胚, 不是一团细胞群落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呢?

..

.

[意识的突现]

emergence over scale, self-evolving over time.

根据佩里斯的观点:

还原论者是不能理解真实世界的层级结构的: 量子, 经典物理, 化学, 有机化学, 分子生物, 细胞, 复杂生命, 神经科学, 心理, 经济学, etc.

自然创造或者进化选择了模块, 因其对能量和响应速度的效率, 因而能够在升级过程中, 出现专业分化.

分层与模块, 使得高层决策不必关注细节. 这等价于: 当你拿一个杯子的时候, 不仅仅是脑区, 而是整个运动系统包括手指, 都在参与决策.

于是你不会奇怪 肠是第二大脑 这个表述, 也不会对潜意识有任何质疑 — 我们身体在进行的大量决策和管理, 都没有进入我们的意识之中, 而意识则留给应对更高级的变化.

在掌控方面, 并非原子决定分子, 底层规律制约上层, 而是相反– 原子是电子的掌控者, 分子决定了原子活动. 生物体也是同样– 底层规则并没有被违反, 而是上层的影响更加决定性.

这既是生命可以无视(并非逆转)热2定律(热2定律是底层统计规律, 并非因果机制)的原因, 也是生命或意识的指向.

一个有趣文字游戏是, 高层与低层规律的关系, 是 取代(supercede) 还是 附加(supervene).

意味着: 物理世界与 精神世界 是统一的– 不存在相同硬件, 却有不同精神.

或说, 我们的价值观, 性格, 决策概率, 已经印刻在大脑硬件中了. 不难想到, 如果我们 上传 意识到服务器, 首先必须有一个与当前大脑高度(如果不能做到完全) 一致的连接系统, 作为替代大脑. 否则, 你 将不再是 你.

智能是什么?

层级模块网络!

但别以为高层的效力是无所不至的. 往往本地沟通,的效力超过 来自上面的命令 — 就像乐队指挥效力不如左邻右舍的身体和声音暗示. 或者鱼群和鸟群, 同时存在这短程信息传递和层级跟随两种模式.

于是系统可以在没有高层参与下, 以去中心化完成相应任务– 比如心脏, 或者有些东亚文官体制的国家.

如果你怀疑这事, 下次找厕所的时候, 试着指挥一下自己的膀胱就知道了.

如果智能是 层级模块网络, 而意识(自我意识)只是这个网络中, 顶层浮出水面的一小块而已..

..

.

[life will find a way]

还原论的视角下,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条清晰的因果链条. 因而, 解决了源头, 即有对应的结果.

这是很多现代医学和药品失效的主因.

真实世界的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 一个节点断链, 可以走另一条. 于是一些脑功能的缺失 似乎 没有产生什么显著的后果.

Jurassic Park的 Malcolm说: life will find a way.

..

.

[空中楼阁]

这是老生常谈了.

人类是懒惰的. 懒惰的人类喜欢 被别人提纯过的知识 — 它有各种名字, 余不一一.

抗拒提纯知识, 就像抗拒精炼糖一样需要强大的心智.

这些提纯知识, 看似独具匠心, 横空出世, 但如果是在运作机制还没搞明白就臆想出的理论, 随着更多细节水落石出, 终将沦为废物或笑柄, 无论创始者多么天资卓绝, 百年不遇 — 而这在心理学研究中层出不穷.

以至于这种事儿多了, 让我们不禁怀疑: 所谓大师到底有什么卵用?!

对于一个我们完全不了解的事物, (比如脑), 没有什么比弄清楚其基本的运行规律更有益的了.

在此之前, 任何推测– 就像Sherlock曾经说过的 — 都是鬼扯.

(so, all the creators of pure knowledge, can just go to hell…)

..

.

~

而本书恰恰是 纯知识 的反面, 它会让你真正思考我们身上最娇贵的一件器官是如何运作和进化的.

搞清楚 发生机制 不是还原论. 相反, 这是我们走向抽象的更高层最稳固坚实的阶梯.

附录3还十分 无耻 的列出了作者Michael Gazzaniga身边的 聪明人, 以向我们炫耀在一个 大师多如狗 的环境中工作是多么爽. 比如, Dick Feynman, Roger Sperry, 和一群诺奖得主等. 而如DNA发现者Francis Crick只能排在10名开外, 而神奇且大热的心理学家Stephen Pinker只能排到30开外. OMG!

特别提到了诺奖得主Sperry, 及其光辉的学术品格– 永不止歇对更重要的问题的思考. 而当两个学者放下学术的敌对真诚的欣赏彼此时, 两个灵魂都闪耀着光辉.

于是读此书的一个额外好处是, 作者交际非凡, 长袖善舞, 不但结交的都是诺奖大咖, 也推荐了一些不错的作者供以后考察– 比如Daniel.K., Stephen.P., 余不一一.

但这不仅仅是一本阐述研究成果的书.

而是一位学界 过来人 的心路历程. 这部半自传中, 大量作者的生活, 思考, 遭遇的人与事, 医学, 商业, 文化, 与政治 — 一个科学研究者几十年经历的全景图.

当然如果你觉得有些过于啰嗦和琐碎, 姑且当成一个沧桑老人的无公害的碎碎念罢.

当大师之作如泉水冲刷着你的胼胝体, 你得到的不仅仅是启迪..

cheers.

..

[咖啡]

感谢您访问:生涯设计公益网!本文永久链接:https://www.16175.com/705069.html。侵删或不良信息举报请联系邮箱:121488412@qq.com或微信:aban618。
(0)

相关推荐

  • 读《森林报冬》有感200字

    一年,各不相同。我们早已熟悉钢铁森林,但是绿色的美丽森林我们却一知半解。的森林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想也不想,但是的美丽会把我们吸引过来,翻开《森林报冬》这本书了解自然的奥秘。 冬天来…

    读后感 2022年7月20日
    106
  •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300字

    《布罗镇的邮递员》读后感 里我读了一本好书,书名是《布罗镇的邮递员》。故事讲述了少年阿洛勇敢追逐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邮递员,并用自己的善良弥合了小镇与森林之间的裂痕,帮助大家重新找…

    读后感 2022年6月20日
    225
  • 《项羽本纪》读后感800字

    是谁刹破这黯黯的黑夜,吹响了江东的号角?是谁破釜沉舟的决心,砸碎了秦关的城门?又是谁在乌江末路的悲壮中,演绎了一场千年绝美的霸王别姬呢?是男人就要恩怨分明,你是堂堂的大丈夫。是男人…

    读后感 2022年7月29日
    65
  • 《时运变迁》读后感2000字

    《时运变迁》读后感2000字: 《时运变迁》是前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和前日本央行行长行天丰雄合著的一本书,万科CEO郁亮曾在万科公司内部会议时说他自己近期在读这本书。之所以选择这…

    读后感 2023年2月16日
    29
  • 《汗血野马》读书心得400字

    【第1篇】 读《汗血野马》心得体会 期间,我读了《汗血野马》这本书,深受感触。这本书里面有许多生动感人的故事,都令我非常感动,同时也被它们的精神所震撼。但最令我感动的是《情豹布哈依…

    读后感 2022年6月23日
    192
  • 《火烈马》读后感500字

    我读过许多书籍,但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火烈马》这本书。红、梦魇、天火三匹毛色不同的骏马从幼年时期的愚昧无知到青年时期的心怀壮志、热血沸腾到成年后的王位争夺与情感纠葛描写得淋漓尽致…

    读后感 2022年7月22日
    115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