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读后感8000字
读奥勒留《沉思录》散记
2017年8月14日
(友情提醒,本文系笔记归纳整理,全文7千余字,慎读。)
用了6个多小时,把古罗马皇帝奥勒留的《沉思录》再一次啃完,慢慢地咀嚼了一番。之所以说再一次,是因为在3年前,我就购买了这本书,并且放在案头,多次地阅读,对文中的许多内容可谓烂熟于心。其中蕴含的理念或多或少地对我的理智和心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一次,我算是又读了2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按章节阅读,先是读一遍内容,再反复揣摩个中所蕴含的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的认知和理解,深入地思考,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一种自己的所得吧。而且每一次的体悟是不同的一种收获。
这本书一共32个章节,去除序言和译者后记,30个章节的内容,不到7万字。每个章节自称一体,但又是全书思想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构成了一套思想的整体。如果不停歇,3个多小时,应该就可以读完。
如果以字数来说,它是一本很简单易读的书。但是,如果你深入到书的里面去,这又是一本非常难读的书。一则该书是一位古罗马皇帝写给自己的思考,不是用来规规矩矩出版的书,而且距今近2000年了。奥勒留被称为“马背上的皇帝”。他一生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特别是生命的最后10年,基本上都是这样度过的。他当时的心境和所处的社会环境,我们是无法感知的,更何况是一位古罗马帝国的皇帝。跨越时空的距离感是那样的遥不可及。再者,这本书的内涵丰富,神性的光辉闪耀,它关注人的理智,宇宙的秩序和美好,灵魂的净化和提升等。这些内在的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能靠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去认知,去解读,去把握。加之,每个人的知识结构、文化层次、生活体验、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迥异,不同的人阅读后的收获肯定是千差万别。所以说,它读起来又比较难,难就难在一种内涵的把握,一种精神的领略。
要读懂这本书,你要对哲学有些基本的认知或者是了解。奥勒留是古罗马时期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全名为马克·奥勒留·安东尼(121-180)。斯多葛学派所主张的学说是一种伦理学,其目的在于为伦理学建立一种唯理的基础,它把宇宙论和伦理学融为一体。认为宇宙是一个美好的、有秩序的、完整的整体,由原始的神圣的火演变而来,并趋向一个目的,人则是宇宙体中的一部分,是那神圣的火的一个小小的火花,他应该同宇宙体的目的相协调而行动。为此,他必须让自己的灵魂清醒,让理性统帅自己,正如他统帅世界一样。斯多葛学派对人的要求是:遵从自然地生活,或者说,按照本性生活,亦即一种普遍的理性。(这多少有些类似于中国的“道”)。它认为,宇宙是一个井然有序地宇宙,世界是一个浑然和谐的世界。我们唯有尊崇于本性,才会在宇宙的秩序中,和顺地生活,实现自我的价值。
有了这些认知,你又可以感觉到,它并非一本天书,而是一本可以读得懂的书。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本性的东西,你只有按照本性要求,去丰富去完善,才会始终做到为而有序,为而有度,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位置。这一点,是大家共性的内在要求。这是每个人对人生思考绕不过去的弯。
译者何怀宏在书的后记中,对此书有一种精准而又很好的解读。他认为,文中所展示的有四种精神以及品格上的特点。
第一,是一种理智的诚实。这种理智的诚实更表现于理智探索范围的缩小,不愿过多地探究不能确凿把握或知悉的东西,还特别表现在对于死后灵魂和神灵的探究上。
第二,是平衡的中道。主要表现在他们对待物欲方面,绝不纵欲,但也不禁欲,而是自然而然地节欲。平时的生活和行为一如常人,并不眩人耳目。然而,不论外界发生什么变故,他们将始终坚定如常,执着地活在自己的理性生活中。
第三,温和的坚定。奥勒留要求人们不仅用理性和意志节制自己的欲望,也用这些控制自己的激情。对自己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不动心,试图调动自己心灵的最大力量,使心灵不为任何外物和事件所动。他是温和的、宽容的、与人为善的,但也是坚定的,绝不改变自己的道德原则。
第四,是一种此世的超越精神。即立足于此世,不幻想和渴望彼岸,但又超越于世俗的权名,淡泊于人间的功利。有了这种超越精神和对权名恰如其分的认识,他就不容易自我膨胀,不容易滥用权力。他可以让我们静下来,转过身关心一下自己的精神。对人的评价并非以财富的多寡或者物质的成熟,而主要看德性、品格和精神。毕竟物质财富并非所有人都可以安然地得到的,而心灵德性上的成熟,则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处境里的人们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
应该说,他的这种解读和评价涵盖了书的精髓,也为我们开启了一扇自我认知的大门。他对于我们理智的成长、思想的成熟、灵魂的升华是有帮助的。当然,奥勒留的思考也不乏颓废的思想,一味地强调自身的理性,必然导致忽视外部环境以及世界的认知,有一种唯心主义的缥缈。
那么,从书本里走出来,观瞻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知。
1、你要让自己的心灵井然有序,保持宁静。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
“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
“这是多么容易啊:抵制和清除一切令人苦恼或不适当的印象,迅速进入完全的宁静。”
心灵井然有序,本性拥有的东西才会有合理地安排、适当的位置,才不会心乱如麻,外在的虚无亦无法潜入。有了这份井然有序,人生才不会慌里慌张,茫然失措。
尽管世事喧闹、繁复,但那都是外在的虚无。作为个体存在于世,我们都是一个孤独的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孑然一身。人生意义的体现、价值的凸显、精神的锤炼、思想的丰富、灵魂的升华,都由自我来完成本性的蜕变和提升。面对孤独,我们逃不脱躲不过,只有寻求自我加以解脱。
心灵是一切本性之根,理性之源。精神的塑造,思想的形成,灵魂的慰藉皆出自于此,是内在的一个小世界,是我们面对喧嚣尘世坚守自我、不失自我的最后一块地方。在这里,我们可以避开红尘纷扰、拿下面具,面对真实的自我,咀嚼、反刍、回味、回忆、憧憬、反思、畅想。没有任何的侵扰,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有的是历练和积淀,有的是观照和思考。退到自己的内心,比什么地方都宁静和缺少烦恼。
人乃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人有思想,思想之源在于心。把心修好了,孤独、烦恼、痛苦、欲望都会烟消云散,快乐、幸福自当如约而至!
无论外在表象世界如何变化,你都要始终保持自我,拥有丰富的思想,独立的人格,高尚的灵魂,用世事无常和纷扰困顿,不断地磨砺,不懈地净化,达到人生理想的境界。用理性去感知,做一个自我约束自我修为的快乐者。
万事万物按照自己的状态,诗意地存在于这大地上。拥有自己的柔韧和饱和,是一种虔诚的宁静,一种安详的静谧。它们以自己的方式构架着精神、思想、感情、意识。不被惊扰,不负时光。在怡然和娴静中优雅地转身抑或来来往往。
尊崇于自己的内心,不悲不喜,不离不弃,不惊不扰,不慌不乱。找寻自己的位置,安静地做好自己。不要惊慌失措,也不必害怕失去,自然的秩序井然,只要内心足够安宁,没有什么可以让你逃离。
苦恼和不适当的印象,来源于你的思想,来源于现实的考量,你所在意的人或者事,你所期待的愿望或者美好,不会沿着你所设计的道路相向而行。你的思考仅限于自我的表达,外界的感知,需要理性的分析和考量。当一切表象得以剔除,所有的本性回归,宁静也会水到渠成。
2,你要尊崇于自己的本性,行使理性的行为。
“所有事物都是从你而来,都复归于你。”
理性存在于本性之中。它应该随着本性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本性的完善而缜密。它不会脱离于本性之外,如同一个人的思想离不开身体一样。只是很多时候,我们让感觉占据主动,先入为主,忽视了理性的存在。
理性存在于本性之中。是本性历经风雨后雕琢而成的瑰丽,是温润的碧玉,细腻的柔软,典雅的润滑。拥有理性的本性是睿智的,在本性之中成长的理性是率性的。依据本性追寻生命中的内在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生命的再造和成长是为而有序、为而有度。按照生命本性在自然中的秩序,顺其自然,不强求,不抗逆,就不会失去其应有的气质和禀赋,就会依照你自己的内心优雅娴静地走过,获得你所需要的宁静和安详。
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生命本体的主观意愿,也是人生境遇的客观存在。生活有序推展,日子就不会慌乱无章;人生有序拓展,生命就会延伸和饱满;思想有序舒展,灵魂就会安然升华。如此,才不会惊慌失措,才会处变不惊。
尊崇于本性,顺应于本性。苦乐、生死、荣辱等都是你生命中固有的东西,你喜欢也好,愿意也罢,它都随着生命的诞生而到来、而存在,是不以你的主观意愿而改变的,是命中注定的,你无法根除,只有接受,学会面对和改变。
本性里固有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它犹如你的头发、皮肤、手脚、器官,在什么年龄段就呈现什么样的特质,只是生命里的一些外在的东西通过身体而呈现、而存在,而生命里还有一些内在的东西通过感官是无法体验和感知的,但是它一直都存在,自然而然地呈现。
既然本性的东西无法剔除,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识它、陪伴它、完善它,让它更好地适应我们的生命特质,而与持有同样原则的人一起生活则是让这种改变顺风顺水,水到渠成的有益补充。
本性的成长,伴随着理性的完善,生命就有了张力和韧性,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苦难、荣辱、生死就多了一份坦然和耐力。没有人可以躲过人生中的风雨,那就用一把伞去遮蔽和躲藏,即使有点破败不堪,它也会给你一点遮挡。那把伞,就是你生命里的另一个自我。
任何时候,都请你记住,那操作你活着支撑你的不是其他的什么力量,而是隐蔽在你内部的本性之中固有的东西:那就是信念的力量,它是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你应该明白,控制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这样你就会清楚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如此,当你离开时,你就会没有遗憾地、满意地离去。
没人任何人可以阻止你按照自己的理智本性地生活。理智来源于生命,成长于生命,潜藏于生命的本质特性里。它伴随着生命的丰富而饱满,伴随着生命的圆润而剔透。许多时候,我们会倾心于外在的感知,而忽视了它的存在,但这并不影响它的成长成熟。
隐藏于本性中的理智透过个人的言行举止来表达,孕育于生命本体的内涵与外延之中。一个人透过修为表达自我对世界的认知,多一些理智会更客观地看清周围的环境,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不盲动,不盲从,不妄言,不忘形。当理智锋芒毕露,人生的坦途无垠,当理智蒙垢纳污,我们就会迷失。
那些在身边的人和事,也是你身外的,那些存在于你身外之物,同样也是你身边的。它们只是时间与空间上的视觉体验,并非不可调和,不可逆转。他们会对你有影响,会对你有左右,但那不是根本,只要理智尚存,本性坚守,顺势而为可得,逆势而行可得。还有什么可以阻止你做最好的自己?
放眼望去,万事万物皆有其本性,顺应着本性恣意地挥洒,自如的应对,不刻意改变,不违逆抗变,就是尊崇于本性。
尊崇于你的内心,用理智本性面对,人生没有跨不出的坎坷。
3、美好的生命里绽放的应该是善良之花。
“生命是短暂的,这一尘世的生命只有一个果实:一个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
“对于那没有理性的动物和一般的事物和对象,由于你有理性而它们没有,你要以一种大方和慷慨的精神对待它们。而对于人来说,由于他们有理性,你要以一种友爱的精神对待他们。”
“宇宙的本性带给每一事物的东西都是有利于它们的,善良、朴实、纯净、坦白始终环绕在你身体的周围,你不应该拒绝于体外。”
善恶于我,心知肚明,是非分明,人们无法改变我的本性,骨子里塑就的东西不会轻易放弃或者失去。人们行善于我,我报之于善,人们行恶于我,我亦报之于善。只有不脱离本性,才会使本性更加鲜明,更加坚韧。明心见性,行善现德,是本性使然。
短暂的生命里,你需要生存、生活、创造、磨砺、成长。拥有一个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是那样的不可或缺。那些外在的虚无和繁复是尘世的纷扰和喧闹,经过生命积淀和历练的精神是生命里的一份荣耀,它支撑着我们前行,不气馁,不妥协,不停步,走向彼岸,生命有了归期和美好!友善的行为构建了人生的道路和环境,为拥有那份美好提供着内生动力,营造着外部氛围。这些融入灵魂里的价值陪伴我们成长,生命的意义多了些许内涵和外延,多了些许张力和维度,让人生之境更加魅力无限。
实现人生之美好,把虔诚的精神和友善的行为塑造,即使肉体消亡,那些内在的果实依然会发芽生根,生生不息。
如果一个无教养的人对你做出伤害,这没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当你遭遇到骗子、背信弃义的人、忘恩负义的人,以及一切以其他方式伤害你的人行恶的时候,你要立即提醒自己,存在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是自然的,正常的。你花费时间去痛苦、纠结、悲伤,还不如考虑一下是否谴责你自己。因为你没有预知到这种人会以这种方式犯错误,而按照你的理智本应该考虑到这种事情是否会发生,而你却忘记了使用。
你可以用一种善来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如果有人做了什么错事,那么损害的是他自己。
你如果获得了善良、谦虚、真诚、理智、镇定、豁达,你不要去改变它们,这些关联的内在彼此关联,指引着你的人生。
沿着那条生命线一直走下去,顺应你本性要求的去接受它,履行它,这也是一件十分愉悦的精神体验。
生命的果实收割起来就像丰硕的麦穗。这既是生命本性的要求,也是超越自我的普遍利益所带来的恩赐。
诚实与善良应该是你拥有的品质。它们如同一朵香味浓郁的鲜花一样,以至于其他人一旦接近你,就知道你的意愿。而矫揉造作的朴实就像一根弯曲的树棍,没有实际价值。你可以选择以最善的方式生活,这种力量在于灵魂,关键是你要对无关紧要的事物采取漠然的态度。
希望恶人们不做坏事是妄想,是发疯,因为你在欲求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而只许坏人对别人行恶,而期望不对你做任何恶事,是不理性和专横的,这并非现实。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在行善施仁送爱的时候,擦亮自己的眼睛。
4、你要客观冷静地面对死亡。
“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所有事物按其本性是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以便在连续的系列中别的事物可以出现。”
“我甚至没有见过我自己的灵魂,但还是要尊重它。”
所有事物按其本性是天生要变化、扭转和衰朽的,这是不可逆转的规律,一部分消亡,以便另一部分在连续的系列中别的事物可以出现。因此,你不要试着去作无用的改变。
人的生命是有质的料和料的质组成,它是依照神性的要求,以一种形式存在。所有这种行为组成的整体,亦即我们的生命,如果它在恰当的时候停止,因为它已经停止,所以并非遭受不幸。它以另一种料的质分解、发散、存在。
生命的意义在于,你要让这种质料发挥作用。它的保障在于:你应彻底地考察一切事物,追根求源,它本身是什么,它的质料是什么,它的形式是什么;为此,你要以你的全部灵魂行正义,诵真理。你甚至没有见过自己的灵魂,它以什么样的一种形式存在,这并不重要,但你要虔诚地尊重它,诗意地丰富它。
再伟大的人物都逃脱不了死亡,最终都以不同的方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们或者声名显赫,或者功勋卓著,或者学说辉煌,然而,这些都阻挡不了最后的归宿。名声和财富于我们只是水中月镜中花,不要被眼前的浮名虚事所困扰,你要做的就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净化心灵,享受眼前的最好的快乐时光,灵魂升华,快乐相伴比那些虚名要真实许多。
死亡对于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
一个人在埋葬了别人之后死了,另一个人又埋葬了他。想一想,在这个世界上以及人类历史上,医生治病救人、占星家预测未来、哲学家思考人类与宇宙、英雄豪杰气吞山河、暴君屠杀平民百姓,城市和人类文明在战争中消亡,他们都摆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我们还有什么想不开,放不下。生存与死亡之间的距离很短,三个月与三年的生命没有多大区别。
面对死亡,我们又是幸福的,死亡不可避免,因为我们对痛苦始终保持着自由,坦然处之,不被现在或将来的恐惧所压倒。为此,我们要拥有真正的思想,友善的行动,诚实无欺并陶冶情操,使我们的智慧用于正直地行动,即使死亡来临,也无所畏惧。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名垂千古,又有多少人遗臭万年。把有限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在面对死亡时,我们就没有恐惧,没有遗憾,带着一种满足走上归途。
5,热切地追求美好的东西,丰富你的灵魂。
“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么热切地追求它们。”
“好的运气:一种好运气就是灵魂、好的情感、好的行为的一种好的配置。”
“使你自己不成为任何人的暴君也不成为任何人的奴隶。”
“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
超越所有事物之上的灵魂应该是自由的、轻盈的、飘逸的、丰润的。它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羁绊,所纷扰,所制约。高度自治的灵魂,不仅有厚度,更有温度,他以更大更广的体谅包容一切,包括你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生活的烦恼和痛苦,精神的核心和要义,思想的意识和行为。有了灵魂的支撑,它们是积极的,乐观的,蓬勃的,激昂的,也是愉悦的,怡然的。它含有丰富的定力,厚实的底蕴,不会随着外界的诱惑而丢失自我,失去控制。
灵魂的高度契合,是有条件的,既有彼此懂得与珍惜,更有美好与温暖。随念而至,随缘而聚,随性而行。一旦介入、融合、缠绕、升华,便无法游离,灵魂的饱和状态有了更充盈的空间,更丰厚的内涵。
许多时候,你执着于尘世的喧嚣和浮躁,虚无和繁复成为人生的主角,灵魂的缺失、浅薄、贫瘠、静默,导致“我”不在场,经历、历练、磨砺、切入都没有了载体。于是,人生迷失,生活贫乏,精神错位,状态并不复存在。
人生之美好,灵魂的丰盈饱满润泽不可或缺,只是被红尘遮蔽的眼睛,把目光投向何处。你还有气息,让灵魂保持在某种状态和活动中。
不要总是想着已有的,或者没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你认为最美好的东西,那些你还没有拥有的美好,你要尽一切努力热切地去追寻,把那些美好变成现实的自己。
那些已有的,预示着我们曾经为之努力过,曾经拥有过,给我们带来了愉悦和满足,在我们的心底留下最柔弱温暖的回忆。我们珍惜珍藏,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那些还没有得到的,存在着我们的念想,寄托着我们的情感,激励自己继续前行,到达理想的彼岸。
优柔寡断只会错失良机,温润的决断不是伤感。
人的本能追随于欲望,人的本性追寻于灵魂。欲望让我们流连忘返或者好高骛远,灵魂让我们回归本性。
做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即使是蹲着,也比别人扶着直立要有尊严和价值。
对生存之世界,坐井观天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固步自封不行,孤陋寡闻不行。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走出去了解它、熟知它、走进它,为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人生就是在追求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一个人若没有追求,就会失去目标和前进的动力,无论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无论是高尚的还是低级的,有一个追求,才不会迷茫、迷失,否则,就会如行尸走肉一般,空有一副皮囊。然而,这种追求又要基于现实的考量,是自我认知基础上的一个升华,一种修为。切勿好高骛远,睡地摸天,否则便成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人生的内在,不在于你获得多大的成功,有多少功名利禄,而在于认得清自己,始终处于一种思想充盈,灵魂充裕,精神充沛,如此,人生之价值凸显。也是一种有意义的追寻,一份有味道的人生。何不遵循本性,顺应而为。
个体的成长遭受挫折和磨难是不可避免的,正是有了痛苦的磨砺、坎坷的阻滞,你才会让灵魂得到淬炼,有了硬度和质感,才会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人生的美好与快乐。
一个理性的灵魂圆润而光滑,饱满而富有,如果它既不向外伸展,也不向内收缩,既不发散也不凝结,而总是被光芒照耀、环绕,那么借助这种光它看到真理,看到所有的事物和它自身的真理。
正如译者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两千多年前有人写下它,再过两千年,一定还会有人来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