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读后感2700字
书内容很多,有相当一部分类似心理咨询师的教程,这部分感觉自用性不大,其他分析部分还是很有正导作用。
特别深刻的一句话,我们可能很难改变世界,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我想,这是我看这本书的原因。
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
——是我们对世界的定义。
是什么让我们给世界下定义?
——是我们的信念。
是什么创造了我们的信念?
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带给我们的信息。
因此,开放的思维,我认为是我们改变自己的第一步。
这书于我,最核心的几个词是自我价值感、冰山理论、一致性沟通
如何提高自我价值感?
1.接纳自己,放下对自己的定义,明白无论怎样,这些都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所谓的优缺点,是用对了地方和用错了地方的特质,这些特质都是我们的资源,是一种存在。当我们开始学习接纳和尊重它们,随着成长,新的合适的东西会进入我的生命,让生命柔软而舒缓,但我依然感谢那些特质曾给予我的保护。
2.接受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不完美
3.欣赏自己做到的地方和拥有的
什么是冰山理论?
人在经历事情的时候,在六个层次上同时有着体验:行为、应对、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
行为即我们的行为
应对是我们对外在处境选择的回应和反应,是我们行为的起点。在压力状态下,为了保护自我价值感,会使出惯用的不一致的沟通来防卫或保护自己(指责、讨好、超理智、打岔)。
感受是我们在经历事情时的情感体验,有轻重,有正负面,有被自身接纳或压抑。强烈的感受称之为情绪。
观点即是我们的信念
期待就是想要什么
渴望就是需要什么
可以通过不断的问话和对话来了解冰山:
使用了怎样的应对姿态来应对事件。
事发当时的感受,对感受的感受,对感受的观点。
事发当时所产生的想法,持有的观点,秉奉的信念。
事发当时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及当事人认为的他人对他的期待。
在当时情境下,内心所有的空缺、需要和渴望。
自我价值的瓶子是满的吗?
选择一个层次入手并对整个冰山做出转化:
1.感受层次
承认情绪-体验并接纳-作出决定:放下或者改变自己的观点、期待,可以从中觉察自己的渴望后,自己滋养自己,学习着自己满足自己;情绪没有好坏,可以让资源的部分转化为生产力;可以通过向对方一致性表达来释放情绪;可以通过向好友倾诉来释放情绪;可以运动、大声喊叫发泄。
2.观点层次
绝对化的非理性观点转化:每个规条后面都有一个好处和代价,我允许自己做不到,根据情境而决定。我欣赏我在执行这个价值,也允许例外发生。
贴标签的非理性观点转化:觉察扣帽子(或被扣帽子),区别彼此不同的标准。
对于他人给我们的帽子,我们看到他人的标准和自己的标准并不一样,并拿回自己的标准。我们首先要脱帽子,告诉对方自己的标准。萨提亚会通过三句话来脱帽子:
我不是……
为什么我不是……
我认为怎样才算是……
当要求一个人的时候,对一个人有情绪的时候,你可以去检查自己:是否要把自己的观点当成事实强加给别人。 这时可以作出转化。
1)区分和认可:将双方的观点做一个区分,这是你的,这是我的,但都不是普世皆准的。
2)尊重:你们的意见只是不同事物的不同面向,无需比较,可以尊重别人与你不同。
3)整合:你的观点整合到我的世界里来,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是我知道了世界上还有这样一种观点存在 。在这个世界上,他人与我们的不同,并不是让我们来否定自己和否定对方的,而是整合成为一个更宽广、更高级的观点。
4)感激: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人,都是来给我们做功课的。尤其这些不认同我们的人,都是来帮助我们成长的。
3.期待层次
期待就是希望,没有期待的人生是枯燥的,然而有希望就有失望。并不是所有的期待都能实现。
当他人对我们的期待,我们通常有4个选择:
努力去满足他的期待
把他的期待还给他
尝试改变他,让他不要再对自己有这样的期待
继续抱怨,不愿意去满足他,却保留着他这份期待
当我们对自己有期待但未能满足,我们就可以转化:放下,原谅和接纳自己的不完美;降低期待至能实现的范围内;找个替代去满足;继续保持;回到渴望层次解决,想想自己需要什么,换一种方式满足自己的渴望;为期待去工作。
6.渴望层次
最好的方式是自己给自己。
1)满足自己的渴望
首先看到自己渴望的匮乏,看看自己需要什么;然后接纳自己的未被满足,想要的没有得到,价值感的瓶子空了,渴望的没有了,但是我允许自己呆着,允许自己和自己在一起,允许此刻我的杯子是空的,而不是急着向外寻求;接着做决定,看看可以做些什么照顾好自己,如果我还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点满足,我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他满足我,而不是惩罚、生气、冷战的方式索要,或者我也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我可以做些什么来照顾我的渴望。
2)满足他人的渴望
倾听,不做任何道德判断,更不下结论;共情;积极关注。
一致性沟通
一致性沟通就是兼顾了沟通的三个要素,包括自我、他人和情景,让沟通处于平衡的状态。
发生在正向、尊重的一致性沟通里,误解和争论可以被处理,彼此真正听到对方感受并愿意说出感受,可以使关系产生连接感,产生亲密,促进关系,即使意见不一致,内心依然保持连接。在不一致性沟通里,我们会伤害自己、影响关系和伤害他人。
阻碍一致性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我们过去经历中的经验在控制着我们。有时候明明看到了一个动作,然后就触动了自己所有经验进行解读,然后开启了自己的应对模式,然后冲突。实不知,那并不是对方的本意,我们并不能了解真实的彼此。但是我们常人却很少能区分真实和自己的以为。 我们常常将自己赋予的意义、自己以为的事情认定为真相。更让人感觉可怕的事情则是,我们常常在自以为是事实后不找对方核对,就认定为这就是对方的意图。
惯用的非一致性沟通的四种应对姿态:指责型、讨好型、超理智型(或称电脑型)、打岔型(或称分散注意型)。
当你觉察到自己有惯用的沟通姿态,不要急着去否定自己、然后告诉自己以后不要那么做。这是拿不掉的。 是要增加一些东西,而不是改变。
对于讨好,需要增加对自我的觉察,多关注自己的感受。
对于指责,鼓励增加对他人感受的觉察,增加自己对他人期待的觉察,将内心的空虚感用爱填满,使指责者内心的空虚转变为自我确认和对其他人的接纳。
对于超理智,增加感受的部分,增加对自我和他人的感受。
对于打岔,增加存在,让自己在场,增加对自我、他人和环境的觉察。
当我们面对别人的应对姿态的时候,我们需要同时看到这两个部分:索取爱,表达爱。他并不是真正想说服你什么或者想让你按他的来,他只是不知道该怎么索取爱而采用了那样的方式而已,那你就让他感觉到你的爱,这样就会促进你们的关系。
我们可以将这些学习作为目标:
*改变我们的应对模式,学习一致性沟通。
*提升自我价值感,重新认识自己。
*将旧有的控制我们的规条更新为我们可以参考的经验。
*降低防御,用更开放的心态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