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读后感1000字
28.《一本书读懂孩子心理》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可以归纳为:1.孩子的行为皆有道理。2.父母的目光像阳光,照到哪里哪里壮。
观点举例:任性不是孩子的错,是一种心理需求的表现,这种任性,实质上是一种与父母对抗的逆反心理,其根源又在于父母初始没有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的想法举例:“当我做你想要我做的,我就是好孩子,如果我不是这样做,我就是'坏'孩子了。”
然而,认同这些并不表示自己总能做到从容应对。孩子越大越调皮,对父母的耐心、毅力就越多考验,我们很容易在烦躁、生气或焦虑的情绪里忽视了孩子心理。特别是有了二宝之后,忙乱起来顾此失彼,也开始忍不住对大宝吼几嗓子,看着孩子无辜的眼神,我深知这是焦虑的危害,那是一种不安、紧张、亚健康的心里状态,会不知不觉向身边的人辐射。只有先把自己的心和生活打理好,磨练自己的耐心,增强同理心,感同身受去破解孩子言行背后的心理真相,才能更好沟通和引导。
由于书中涉及的儿童不同年龄阶段以及多个方面的心理,不易系统归纳,仅做了一些随笔批注:
回忆:想到自己小时候有一段时间一直在反复列举自己的优缺点,优点列完了就有种自负感,缺点列完了又开始自卑,一直很难弄明白自己到底是够好还是不够好,不知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想来这样的心态其实如今的潜意识里还是会有,也许人人都会有吧。
反思:溺爱的结果是把一切都管到,把一切都管到往往就会变成专制,缺乏民主的精神。这一点需要提醒自己,不能因为是大人,就对孩子有绝对的权威。
选择:书中拿爱迪生危险实验为例,想说明父母的放手,家长的开明造就了伟大的发明家。而我却宁愿孩子做个平安健康的普通人,即使为人处事谨慎多虑一些也无妨。
受教:阅读是孩子一生受益的好习惯,阅读敏感期需要人为培养,否则很有可能就此错过。在最初,这就要靠父母的榜样和坚持了。
认同:无论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世界上到处都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做事善始善终的人是供不应求、深受欢迎的,只有认真做事的人才是未来竞争的成功者。然而,要求甚解这一点我自己做得也不够好呢。
思考:青春期的孩子似乎比三四岁的孩童更令人头疼,该如何教育呢,买本书放床头怎么样?
启发:孩子叛逆,不要惹孩子生气,要学会给孩子消气。希望自己到孩子叛逆期时能从容应对。
了解:加德纳7大智力:语言、音乐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