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公关人的自我修养》读后感1900字
公关,一个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还不是那么熟悉的词,甚至说起公关,有一部分人还会带着有色眼睛来看待它,觉得它是一个暧昧的词,会这样看待公关绝对说明这是一个根本就不了解公关的人。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为什么人们说起老师,说起作家,说起律师……就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这些是一种怎样的职业呢?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正是由于公关的不专业,这种不专业正是由于公关发展得不成熟,在理论层面上还有很严重的缺失,那有人又会说会不会在国外公关就会发展得好一点呢。国外大学在公共关系管理专业方面的教育虽然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并非是我国公关行业的救命稻草。因为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不同的社会文化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虽然道理是相同的,但是在实践上,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媒体环境下的执行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
既然公关这个职业这么复杂,那么我们能很好的干好公关吗?真正能干好公关这一行的,都是“脑洞大开”的天才,公关所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和沉淀,更是创造力的发挥。
当真正决定走进公关这个行业时,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对公关真的没有你想像中那么好,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恶意。在绝大多数公司里,真正落到执行上的工作,都是由那些刚刚大学毕业,拥有各种学历背景,毫无公关理论基础的新人完成的。由于正规专业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们客观上在理论和执行力层面和其他专业背景的孩子们并未体现出本质上的差异,所以公关行业的入门门槛被拉得极低。资历代表的并非是能力的提升,而仅仅是经验、人脉和资源积累的结果。
公关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它并不是一个可以流程化的职业,而且没有固定的方法论。尽管有着相同的理论基础,但是公关案例的成功往往都是无法被复制的。在这个还可以被称作为蛮荒的行业里,一个漂亮的公关案例可以成就一家公关公司从默默无闻瞬间变成行业焦点。然而在成为行业焦点之后,慕名而来的客户们却无法再次收获相同的成功。所以说那些成功的公关案例都是不可复制的。
在公关工作中,公共舆论就起这很重要的作用。 公众舆论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中表现出来的种种特性尽管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某些特点,但舆论与公众行为之间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正是职业公关的活动空间。同时,全公众群体本身,在社会上也呈现出明显或不明显的族群化,不同的话语体系、不同的圈子和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出现了巨大的沟通鸿沟。当然年龄和性别也仅仅只是其中的一个分类。话语体系在传播层面的指导意义更明显,共同的利益特征也更鲜明。
就比如说一个明星的粉丝群体可以清晰地定义到哪个阶层的年龄和哪种性别,而娱乐公司也正是通过粉丝的年龄和性别来开展活动的,也就出现了所谓的“人设”。
在中国,公关和媒体的口碑普遍都是非常差的。按理说本来应该是抱头痛哭的难兄难弟,却莫名其妙地形成了一个微妙的“鄙视环”。媒体觉得公关不懂规矩,而公关呢,则觉得媒体都只认钞票。这充分体现了“社会最底层绝对不会民风淳朴”的说法……但是往往只有公关和媒体结合起来才能把新闻做得更好。在这里,有需要讲到一个“Need To Know”原则,它是是人类沟通时应用的最普遍原则。虽然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为“骗”,但是它与“骗”的最主要区别在于它在原则上是无害的。而且,“Need To Know”原则很大程度上并不是说谎,而是有目的地说出部分事实。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的“标题党”,虽然确实有的“标题党”是为了纯属博眼球,但是不乏有一些利用“Need To Know”原则来写新闻稿写得非常好的公关以及媒体。
前面也说到公共舆论对公关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公关对于舆论环境的判断将直接决定你投放的信息会不会被更多的人接收到。毕竟让公众关注一个无中生有的主题要比让他们关注一个喜闻乐见的主题难得多。但是这个“更多的人”不应把所有的人都包括进去,它是有一个范围和针对的。
那么,又应该如何合理来使用公关呢?这个时候,又要用到一个效应了。“巴纳姆效应”是公关在打造品牌调性时所应用的核心理论基础。利用“巴纳姆效应”,公关可以将公众在精神和文化领域进行有效分级,建立独特的话语体系。
公关这个行业,也许会给你带来富足的生活,却并不会给你带来舆论层面的广泛关注。公关是一个活在成功背后的职业,是活在人类心理盲点里的特殊工种。一旦公关成为公众的焦点,那么公关行为就难免会受到观察者的制约。
很多人多公关都有一种误解,这本书让我们很好地了解到了公关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我们应该怎样去胜任公关这个职位,虽然现在公关发展的还并不是很成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关是可以发挥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