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幽兰》读后感1100字
我只对书里的诗文感兴趣。
这个”从事间谍活动”的老外记忆力太好了,某年月日、分时秒、谁人、孰地,说了什么话,花了几元钱,都记得清清楚楚。
老外胡子拉碴的,千里迢迢跑到国家4A级景区终南山去了。是什么支持他如此的。我想,其一,是他个人求索问诘的孜孜不倦,其二,他对中国文化浓厚的兴趣。所以他才能够不远万里,
草木葱茏处,荆棘自刈;
沮泽涓涓时,蹚水骞衣。
基于此般探寻精神,比尔波特70年代就放弃了美国物质优渥的生活,到中国来,吃素食、没钞票,整天打坐参禅、悟道读书,听夏雨拍蕉叶,聆冬霜打芥兰。时代扭转,文明赓续, 和他、和那终南山的数名隐士,都无所关联。
什么和他们相关呢?
寻找人生大道,求得长生不老。(道)
或者是常念,阿弥陀佛,茅篷中跏趺,清除“五浊”。(佛)
悟道、参禅,高深莫测,我理解不了它们,和践行的”他们”。读读经典可以心静,但我发现自己变得更加焦虑了。我和”他们”一样,要吃东西、要睡觉,然而我漩在了人人争上游的社会里,没有勇气自拔。我的时间有限,手头上的事情没做完,读再多的经典也不能心安。忙完以后,我可以舒一口气了。所以,那些告我如何吞吐内气的经文我又用不着了,我很快就忘了。
是不是很多人跟我一样,只是断章下来,勉强取义,以合时宜,达到调养身心,舒缓情绪的作用呢?虽然愿遁入空门、肯放弃享受的人越来越少了,但你那么一想来,我觉得佛、道还算是成功的。即使他们接触情爱读物,一部分人抵不住诱惑回俗;即使他们心里明着抱有弘法的目的,却又恰恰会和初心始衷渐行渐远; 即使他们抹杀自己的七情六欲,没有子嗣。即使他们的传承困难重重,但他们的信仰仍然对妄尘的痛苦生灵保有极高的吸引力。我觉得这就是成功的。
但他们并不在乎,我们用自己的标尺,评价他们成功与否。他们仍然
上为甘露所沾,夭夭蓁蓁,山林皴染;
下有渊泉所汲,荑荑簌簌,野花斑斓。
我们也不必理会他们。我们不需要像王维一样隐居终南山,又或是亲自探访八仙道观,试想各位怎样各显神通的过海。我只需将生命投我所好,爱我所爱就好了,读读佛经、吟吟大道,求个一时的心安。管他什么佛家道家喟叹世风浇漓,谁圆了寂,舍利又成了瓦砾,你的小日子过好,足够了。
心安为静,静则止,止后观,观为玄之又玄… 不可丈量,无度无边。不过你我都是尘廛中大粗大俗之人,还是打着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旗号,浮于虚幻之境。心中喧嚣镗鞳,乘一枯槎,顺流而下,泛入汪洋,再去宽心超脱、返璞归真。在那之前,把儒释道的精神融合起来,为我所用。无需担心违背什么准则,毕竟古往今来,千万中国人也都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