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灯》读后感1700字
火车上的窗户也是横长稍宽,塞着耳机听歌放空大脑看窗外“浮动”的景色脑子里突然冒出“大自然是没有隐私的,只有人类才有。”这句话,想起几天前看的《窗灯》。
在看完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平淡无奇的情节,不温不愈的语言,却能让我焦躁不安的情绪放松下来。喜欢的就想要了解得更多,然后就遇见了《窗灯》这本书。这本书共有两个小故事,我只看了“窗灯”这一个,就只说这一个。
“窗帘在晃动”。故事第一句就像是书封面动态的解说,窗紧闭着,薄荷绿加黄线条的窗帘却在晃动。
光是“窗灯”这两字让我放飞想象,窗是房子与外界连接的通道,灯让我们在黑暗中获得光明同时也暴露自己。是什么样的材质、形状、颜色……窗和灯。窗灯是把灯放在窗边,还是关上窗后打开灯,或是关上灯打开窗。
绿藻辍学后在一家咖啡馆打工,从窥视对面一名男子房间,进而夜夜上街窥视普通人的生活。她既是书中的主角,又是生活中的观众。不禁在脑海里幻想,如果绿藻去酒吧,一定是坐在最角落里的那个人,耳听喧声持酒看。
晚上路过灯火通明的楼房,我也会偶尔幻想一下房子里住着什么样的人,此时此刻ta在干什么,在这个城市过得开心吗?但仅仅这一片刻脱离自己的生活换一口呼吸,随后又拉回自己琐碎的生活。
对生活感到迷茫,就会想要知道别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绿藻像一个梦游症患者似的,听了一扇又一扇门,窥视了一扇又一扇窗。过了点的晚饭的炒菜声、淋浴热水迸溅的声音、洗衣机粗俗的旋转声、电影里的叫喊声,以及填补空白的夜蝉的鸣叫。
听着从中国人的房间里传出的摔东西的响声以及女人歇斯底里的叫嚷,尽管已是夜半三更,也让她乐此不疲。
生活哪有什么固定的模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谁离开了谁都得继续下去。
用绿藻的话来说就是“完全陌生的他人在那里存在着,在没有我的地方照常过他的生活,原来这就是人的生活啊。
就这样,我看了一家又一家平淡无奇的生活,看了即使我不存在,也照样呼吸、照样平淡过活的一个又一个人。”
绿藻封闭自己的一切,不在真实的生活中与人交往。那样既伤害不到任何人,也省去了感情的交流那套麻烦事。
却又像个孩子寻求关注。
阿姐是绿藻打工的咖啡店的老板,温柔而让人留恋的笑容,对任何事都满不在乎的宽容,轻松自在的同时与好几个男人周旋,虽是情人却没有情感,只有肉欲的连接。如果阿姐自己也做饭,把她这种对待这些男人运用到切菜上,就算是莲藕,也会一刀两断。在绿藻看来,她对阿姐的了解和与阿姐的亲密度胜过所有的这些男人。直到“老师”的出现。
因为“老师”而兴奋得像个中学生的阿姐,看似不执著于任何人的阿姐和他不同寻常的关系。绿藻心里升腾起一股骇人的冷冷的厌恶感。她用恶语来对抗阿姐和老师,对抗这个不理解的世界。
“阿姐并不是老师所想的那样的人呀。根本就不是那样的。像老师这样的人,阿姐要多少有多少呢,所以请不要以为自己特殊。因为对于阿姐来说,根本就不存在什么特殊的人。”
绿藻希望听到阿姐加以否定,说这些都是胡说八道。事实却刚好相反。绿藻的话就像抛出去的球没有抛回来,听不到任何人发声。
寻求关注其实是寻找自我认同。
绿藻是喜欢阿姐的,喜欢活出自我的阿姐,不在意他人的眼光自我的生活,并且活得很好。活得那么通透无谓,肉欲是肉欲,喜欢是喜欢,既可以永世存在,也可以云淡风轻。
阿姐的不回应却更胜回应。像是在说,孩子这就是人生呀,人生哪有什么答案呢?只有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没有人能够代替你去解决,在离开之前你能解决多少是多少,你能获得什么就是什么,最后终会长大的。
人,毕竟不是独居的动物。虽然说从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都在奔向死亡,在最后孤独的死去。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一生都要孤独。打开心里的窗,丢掉恐惧,轻松愉快的与人交往。
心很脆弱,我们得学会哄它,有自己的方法像灯光一样照亮温暖它。
故事的最后绿藻迈开了第一步,与对面的男生打招呼。
“她站起来,慢悠悠地朝他招了招手。他也一脸茫然地回了一礼。”
绿藻在心里说“是啊,真是的。这太容易了。只要我想那么做,我也能从那扇窗户里招手啊。”
是啊,没有什么比“我想”有更强大的力量了。
就在这琐碎生活中成长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