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徨》读后感1200字
一
祥林嫂死了以后,“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懒散而且舒适。”
鲁迅先生是希望祥林嫂死的。前文就有交待: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意思就是说,你们这些不想活或者活不下去的人就赶紧去死好了,这样不想看到你们的人就如愿看不到你们了,你们的死对大家都有好处。
这话听着非常的王八蛋,但所谓的无聊生者与厌见者,却值得思考。
祥林嫂沦落为无聊生者的步骤很简单,反抗现实,失败,顺应世俗,亦失败。
现实亡我之心不死。拿到现代,也是换汤不换药,比如现在年轻人买房,不买,千夫所指,买,一平三万四。
然而这并不足以让人成为无聊生者,成为无聊生者的标志是停止了新陈代谢。祥林嫂的新陈代谢停止于阿毛死去的那天,这种失去刻骨铭心,以至于痛苦成瘾,一遍遍温习。然后世俗的虚妄才得以伪装成希望乘虚而入,“希望”幻灭,悲剧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虽然不太可能重蹈祥林嫂的覆辙,但现实亡我之心不死依然客观存在,世俗的虚妄更是泛滥,时时准备诱捕迷茫绝望的个体。
破解的方法也很简单,常思进取之心,不断用新的痛苦取代旧的痛苦。然后面对柳妈之流的“年轻人,你要这样这样才能收获幸福的人生啊”,就可以心平气和的回答,去你妈的幸福,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我要的是阻碍啊!
厌见者一开始不叫厌见者,而是喜闻乐见者。原文中有精彩的描述:
有些老女人没有在街头听到她的话,便特意寻来,要听她这一段悲惨的故事。直到她说到呜咽,她们也就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
喜闻乐见当然可以以悲伤的表情呈现,如同吮吸用别人的苦难分泌出来的果汁,我悲伤过他们的悲伤后,居然不用对他们接下来的人生负责,有时甚至可以博得一个良善的美名,何乐而不为,老女人们如何不“满足的去了”。
君不见,朋友圈,多少感天动地的图片,留守的儿童,殉国的警犬,落泪的父亲,忠实的伴侣,,,看完之后,陪出一些眼泪,满足的下班打卡去了。
又比如某国人民,讲究天赋人权,善良而多情,该国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的善欲,不惜发动战争,批量制造苦难,生产果汁供国民食用,可谓用心良苦。
除了悲伤的口味,当然还有快乐,愤怒与不屑等,比如我说一个女演员演技真垃圾,我这么说纯粹是出于恶意,并不是希望她能变好,为中国电影做贡献,倘若她真变好了,我就会骂另一个演技差的,毕竟找一个比自己差的总是要比把自己变好来得更容易一些。
不过渐渐的,我也从喜闻乐见变成了厌见者,主要是见识了一些真正好的,不矫情的,有道理的人和他们的作品。
比如说霍金,我若对他说,您真感人,身残志坚!
他如果还活着,就会在电脑上打出一段话,滚你妈的,我有整个宇宙呢,你他妈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你才感人呢,你全家都感人!
我觉得喜闻乐见,就应该花在这些没教养的人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