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大会》总策划、总撰稿人李诞首部奇思妙想集,收录了网络点击超过1亿次的《扯经》系列、奇趣故事,以及李诞近年来的多篇随笔。看似天马行空、光怪陆离的故事中蕴含引人反复玩味的道理,从不同角色的口中描绘出了一幅荒诞而又耐人寻味的人生浮世绘。文风简练犀利,冷幽默十足,文艺不矫情,睿智不做作。马伯庸、丁丁张、王自健、谷大白话、燕公子、蒋方舟、赖宝、死胖子王建国、自黑狂魔唐大夫、阿乙、东东枪、鹦鹉史航、李铁棍、梁欢、抽风手戴老湿拍手推荐!
「笑场」读后感2000字 第(1)篇
2018/11/24 读完的第43本书
关于《笑场》,我原以为那是一个笑话,开篇第一句:“未曾开言我先笑场,笑场完了听我诉一诉衷肠”,那么,看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能形容它的两个字便是“荒诞”。
我相信,很多人,并没能把它看完,而我自己,亦是在纠结中坚持把它看完,我这么说,并不是想表达《笑场》有多值得一看,每个人的喜好都不一样,因此,所谓的评判就不能是唯一标准。
回归正题,说说我对此书的看法:和大多数人一样,我并不怎么看得懂它。感觉多数故事看似一场场荒诞的闹剧,愚钝的我,其实看不透隐喻中的各种含义,但我还是坚持把它看完。这本书,很多人始于《扯经》的有趣,止于《奇趣》的无趣,而我熬过了无趣的部分,看到了付费部分的奇趣,全书看完 ,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我竟发觉,自己有点明白这书为什么要叫《笑场》,开头我就说了,这书让我想用“荒诞”二字形容,谈及荒诞,你一定会联想到《等待戈多》,它是贝克特成就最高,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荒诞派戏剧作品,它与传统戏剧背道而驰,没有开端,没有发展,没有高潮,没有结束……而李诞的这本《笑场》,与之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顺便普及一下《等待戈多》,第一幕:两个身份不明的流浪汉戈戈和狄狄(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在黄昏小路旁的枯树下,等待戈多的到来。他们为消磨时间,语无伦次,东拉西扯地试着讲故事、找话题,做着各种无聊的动作。他们错把前来的主仆二人波卓和幸运儿当作了戈多。直到天快黑时,来了一个小孩,告诉他们戈多今天不来,明天准来。
第二幕,次日黄昏,两人如昨天一样在等待戈多的到来。不同的是枯树长出了四、五片叶子,又来的波卓成了瞎子,幸运儿成了哑巴。天黑时,那孩子又捎来口信,说戈多今天不来了,明天准来。两人大为绝望,想死没有死成,想走却又站着不动。
贝克特以戏剧化的荒诞手法,揭示了世界的荒谬丑恶、混乱无序的现实,写出了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存环境中,人生的痛苦与不幸。剧中代表人类生存活动的背景是凄凉而恐怖的。人在世界中处于孤立无援、恐惧幻灭、生死不能、痛苦绝望的境地。
看完这个,再结合看完的《笑场》,我想,很多话已无需溢于言表,懂的人,一定是体会到我的意思了。
很喜欢这本书最后的几句诗:
如果
我叫人们试想“无”的样子
恐怕一半人会想到黑
另一半人会想到白
还有一个人会在思考中消失
如果加一个条件
让人们去想想,虚无
那,一半人会想到灰
另一半人会想到雾
还有一个人会坐到地上
想起自己的一生
我想,看一本书,你不一定非要懂得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更不需要费劲去思考那些所谓的教条主义,我始终坚信: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不会白读。你的时间花在哪里,时间就会在哪里给你回报。
「笑场」读后感2000字 第(2)篇
这本书看了一小部分,很有意思,书评看完再写,今天写一点上次去吐槽大会编剧新书分享会的感受。
今天去了《手把手教你玩脱口秀》新书分享会,总体给我感觉还是不错的,作为一个不常看吐槽大会的人,我也只是抱着想了解这些从业人员的想法去看的。分享会最重要的目的当然是卖书了,也许是台下粉丝太热情了,总感觉场面闹腾腾的,嘉宾还没讲两句大家都跟着附和“好”,让我置身其中都怀疑我自己是不是他们雇佣的托,毕竟有些临场发挥的料并没有那么搞笑,而且这种状况又充斥整场,反而削弱了分享这个更大更中心的主题,这也许是组织者会后应该反思的。
参加此次分享会,我最大的体会有以下两点。
1.兴趣+坚持是最大的法宝。很多脱口秀编剧和演员在这个行业在国内刚刚萌芽阶段,仅仅凭着兴趣就开始在这个行业扎根,台上的嘉宾甚至有从2010年就开始进行创作的,这让我很吃惊,当时环境那么差,而且还要赚钱养活自己,但是他们却凭借着兴趣和坚持一直走到现在,真的很了不起。当然,正是凭借着对舞台、对脱口秀、对观众的热爱,才让他们一天天磨砺自己,一天天变得更成熟,如果没有强烈兴趣的驱使,没有年复一年的锤炼,这些人根本不可能达到目前这样的成就。所以,在我看来,兴趣和坚持是他们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法宝。
2.脱口秀受意识形态影响太大。在此次分享会上,台下有个嘉宾提了一个问题,说目前脱口秀的功能只剩下一味搞笑,娱乐,缺乏对社会时事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而且越来越难看,收视率每况愈下,问作为从业人员的台上嘉宾怎么看待。结果台上的嘉宾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对此作出答复。当然,这也能理解,目前舆论监管那么严,议论时政本事就是大忌,但脱口秀如果避开谈论时政,那就会丧失其本身魅力,这也有悖于脱口秀所倡导自由开放的精神,欧美国家脱口秀长盛不衰,拥有极大的群众基础就是反证。这就像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摇滚歌手只写男欢女爱,只唱赞歌一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失去了批判社会、反思的自我的摇滚还能称之为摇滚嘛?!而当前,脱口秀同样面对这样的局面,所以,尽管台上的嘉宾极力回避此话题,但是我们不得不存有这样的忧虑,就是以目前中国的这种意识形态,舆论监管力度,我们的脱口秀带着镣铐跳舞,到底能跳出什么样的舞姿。我想这是每一个脱口秀从业者不得不去面对的一个艰难问题,而且,根据以往政府监管层面出台的各种限制性措施来看,我悲观地推测这个问题将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会一直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脱口秀这种艺术表演形式。所以,至于中国脱口秀的未来要走向何方,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