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酌》读后感1900字
人生小景入情怀
2017年10月15日
人生的路上有许多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份炙热的情怀,你总会在不经意间享受到生活的愉悦。这是读完汪老这本小书的一点收获。
汪曾祺,1920年3月生于江苏省高邮市,1997年5月逝世。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其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其文学造诣颇深,成就闻名遐迩。
在这本名为《独酌》的散文集里,收集了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部分散文作品,并按照勳·游、酡·意、醉·眼、酣·唱等四个方面进行归纳,主要记录了汪老在游历名山大川中的所见所思,在过往的岁月里,人生的境遇和意趣,日常生活中的所闻所悟,以及对戏曲的一些认知和领悟。有些属于回忆个人的历史岁月,有些是对时下社会上的一些现象的看法。内容可谓包罗万象,有些回忆应该是很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样一位文学大家的散文作品,并不深奥晦涩,亦不艰深难懂。相反,读他的作品,文字中流露着散淡恬适,仿佛一位长者在与你拉家常,谈心里话,娓娓道来的感悟中,三言两语的叙说中,简洁明了的道白里,让你体会到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美好。
最大的感受是,在汪老的文章中,语言都很简短,也很简练,写景也好,抒情也好,述怀也好,写人记事也好,都是这种风格,这样的方式,从不拖泥带水,不冗长拖沓,不晦涩难懂,用简单的语言把复杂的事情说清楚,道明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这种简洁明了的叙述中,你更能体悟到一种闲适与洒脱,一份舒怡和散淡。在文章的叙说中,他指出是受到了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的影响。归有光是汪老的老乡,出生于江苏省的昆山,是散文家,古文家,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同时,汪老师从沈从文,敬慕于鲁迅、废名等大家。这样看来,汪老有如此惊艳而不落俗的语言风格,就不足为奇了。
正是有了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厚的文化积淀,以及对文字游刃有余的驾驭,他的文章短小精悍,特别是在游历名山大川时,并非洋洋洒洒地万语千言,而是移步观景,见景生情。他学识渊博,对一些古诗文和历史典故耳熟能详,信手拈来,让你跟随他的脚步赏景,追随他的思路在历史与现实中穿越。在他的笔下,一花一草,一山一水,一人一物,都是有灵性的,有着自己的特质和个性。同时,善于在自然的景观中,把自己对人生的感验,对生活的体悟融会贯通,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寄情于自然,言志于山水。一个人有了这种宁静的心境,乐于享受大自然赐予的一切美好,那么他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喧闹,就会减少尘世的烦恼。
汪老的一生并不顺当,在文革中,遭受不公,被误批为“右派”,受到流放,历经坎坷。但是这些并没有改变他的心志,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中,反而历练了他的那份豁达和率性,对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对生活多了一份恣意和洒脱。汪老的女儿在序言中说,他一生酷爱喝酒,而且到了痴迷的程度,即使在得知身体有恙,不能再喝酒的时候,他仍然义无反顾地喝。他的喝酒应该成瘾了,即使在生活困顿,衣食有忧的年代,依然故我。他不讲究酒好酒坏,不计较有菜无菜,不在意家里家外,也不拘泥于和什么样的人喝酒。一句话,没有吃的都行,但是没有酒不行。这样一位对酒深爱有加的文化名人,一生却没有一篇关于酒的文章。连他的的女儿也感到好奇。或许,汪老在人生的低谷处,无法排遣心中的郁闷和烦恼,借酒消愁,从此难舍难分。但是他深知对酒的过度依恋百害而无一益,又不愿误人子弟。尽管一生爱酒,但对他的健康似乎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汪老在耄耋之年,驾鹤西游,就是最好的明证吧。
人生旅途,既漫长也短暂。说它漫长,是因为我们要面对几十年的光阴,无数日常的叠加丰富了人生的意义,伴随着这种丰富,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喧嚣和烦恼,如果你无法排遣,那就是一种煎熬,在漫长的煎熬中,你的人生会变得支离破碎,狼狈不堪。说它短暂,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生的时光只是短暂的一瞬,在斗转星移中,岁月已经走过了千万年。
在这短暂而又漫长的岁月中,我们面临着诸多选择。人生不在于你选择了什么,而是在于选择以后,自己做了什么。有些选择是主动的,而有些选择是被动的。有些人在选择后,主动作为,积极面对,无论顺境还是逆境,总是以饱满的热情,豁达的心胸去抗争,不断丰富人生的历练和积淀,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模样,因而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有些人在选择以后,忘记了初心,消极怠工,从而难得始终,在患得患失中了结颓废的一生。很显然,我们需要的是前一种的路径。
人生处处皆风景,登高方能揽胜。你的每一份情怀,都是你人生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