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人的悲歌》读后感800字
J.D. Vance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非乡下人。他的祖辈(阿公阿嫫)就已经离开乡村,在上世纪中叶在南部工业重镇扎根,成为中产阶级。但在他眼中,没有接受多少教育的外祖父母,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未改善他们作为乡下人在文化上的不安。即便是在“过得最好的时候,他们也在挣扎着适应。”
铁锈带自80年代后出现颓势,曾经辉煌的工业重镇瞬间败落,区域经济一泻千里,失业率大增,人口外流。这是作者童年至入伍前的生活背景,所以这个所谓的乡下人的悲歌,其实是衰败的城市里,新生的贫困群体的悲歌。
成长过程中,父亲缺席。母亲暴躁易怒,嗑药,作为家长极不称职。若非阿公阿嫫的庇护,他极有可能就陷入那个令他恐惧的泥沼:无法完成学业,缺乏技能,失业,贫穷,滥用药物,一辈又一辈。
不幸中万幸的是,万斯不称职的母亲相信教育,“早在我会阅读之前,她就把我带到公共图书馆,给我办了张借书证,然后又交给我怎样用它借书。在家里,母亲也总是保证我有儿童书看”。 (说到这里,就想到熊培云先生在故乡建的图书馆,真是利在千秋的善举)。就连粗砺的阿嫫对万斯的要求也是“ 考个好成绩,找份好工作”。在他开始学微积分时,阿嫫投“巨资”为他买的市面上最先进的德州计算器,使他意识到自己不敢有丝毫懈怠的借口,只有拼尽全力读书。
人生关键处,只有几步。万斯的几步关键处,都有人伸手扶持。
阿公阿嫫自不必说,高中时期的传奇般的老师,大学蒙师蔡美儿,女友乌莎,都是在他即将迷失时为他点亮了照亮前路的灯。
海军陆战队的磨砺,耶鲁大学的修炼,那个居无定所,饱受创伤的万斯脱胎换骨,爱情事业双丰收。
脱离了苦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回首不堪往事,才能直视那些深藏的,曾经羞于示人的伤疤,并把它们看作成长的里程碑。若还深陷贫穷与困顿,那些苦,那些伤,就变成心里的刺,不但伤自己,还伤人。
天助自助者。
眼界即境界。